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编辑部公告
杂志声明!
2020-05-17
投稿须知
2020-05-17
论文模板
2020-05-14
更多>>
基本信息
主 管: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52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3-1604/G4
社长:张 磊
副社长:杨 爽 穆延博
责任编辑:于诗洋
出版: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编辑部
电话:0451-84611887
社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100号
邮编:150010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8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研究
梁正瀚
2025, 8(13): 1-3.
摘要
(
13
)
PDF
(124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框架,系统解构当前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专创融合”深度不足、管理服务效能薄弱、协同机制不畅等,提出“教育链—服务链—生态链”“三位一体”的机制优化措施,在教育层面,实施“知识—能力—生态”层次化融合策略,通过跨学科项目工作坊、产业定制课程等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素养提升;在管理层面,建立包含技术成熟度、市场匹配度的动态评估模型,配套融合技术转移、融资对接、商业推广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在协同层面,设计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
刘海涛, 丁纪峰, 郑蕊蕊
2025, 8(13): 4-7.
摘要
(
9
)
PDF
(161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教育认证是现代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为了提高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文结合大连民族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通过分析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分布,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评估数据能直观地显示出教学成效,为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优化和效果提升提供了参考。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1234”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王亚红, 刘缙, 李立
2025, 8(13): 8-11.
摘要
(
8
)
PDF
(120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平台不足、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该文提出构建“1234”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一个核心,设计“思创+专创”双线融合课程内容体系,实施理论、实践、竞赛“三堂贯通”教学模式,搭建“政校企”融合平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和“双创”教师发展平台4个载体,形成“学科交叉+能力递进+价值塑造+实践赋能”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助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质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学革新
“互联网+”背景下工科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模具CAD造型设计为例
周慧兰, 沈明学, 白植雄
2025, 8(13): 12-15.
摘要
(
10
)
PDF
(133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具CAD造型设计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难度大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该文基于“互联网+”平台对模具CAD造型设计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线下线上翻转课堂教学。课程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重点和难点知识以课内线下为主、碎片化知识以课外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数字化立体题库及测试系统,支持教师人工组卷和系统智能组卷,实现随学随测;此外,应用智能化教学互动开展课堂教学,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优化评价体系。该文提出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互动智能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措施经过教学实践与检验,可为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提供参考。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张杰, 朱磊
2025, 8(13): 16-19.
摘要
(
12
)
PDF
(125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文以高职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OBE理念的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杨鹏程, 蔡宏达, 李静, 陈薇, 张艺婕
2025, 8(13): 20-23.
摘要
(
10
)
PDF
(113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嵌入式系统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尤其在通信、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及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发挥着提升社会运作效率与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培养能够应对复杂技术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高校需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理论,还能紧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灵活应用前沿知识与技能,适应市场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
基于产教融合的播音主持创作与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王雪玉洁, 吴婷婷
2025, 8(13): 24-27.
摘要
(
7
)
PDF
(123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播音主持创作与实践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历经近10年教学积淀,教学团队在OBE(成果导向教育)和项目式教学理念引领下,运用ADDIE教学设计,聚焦“网络直播、文旅解说、有声教育、影视配音”4个实践领域,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 、文字功底与表达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以知行合一、产学研结合为路径,形成“三全育人”的创新培养模式,课堂创新成效显著,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参与专业竞赛与社会实践成果突出,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信息化改革
宋晓程, 成祖丞, 顾祥红, 高洁
2025, 8(13): 28-30.
摘要
(
11
)
PDF
(141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生产实习实施过程逐渐信息化、网络化。为了做好本科生的生产实习实践工作,该文分析了以往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生产实习在线平台,发挥其资源共享、实时反馈的优势。教师可及时审阅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学生可通过案例分析分享学习心得,也可“云学习”他人实习现场,强化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提高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面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财会专业跨学科课程改革与实践——基于行动研究理论
卢欢, 杨阳
2025, 8(13): 31-34.
摘要
(
5
)
PDF
(125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学科课程建设效果不佳是当前财会专业在培养数字化应用人才方面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高校难以培养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与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该文对跨学科课程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实践进行了两轮行动研究,探索财会专业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行业实际需求,重构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法,解决了跨学科课程入门难、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财会数字素养与技能。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新方法探索
张甲, 周丽杰, 刘铁柱
2025, 8(13): 35-39.
摘要
(
9
)
PDF
(112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着知识体系复杂、实践教学滞后、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等系统性挑战。该文简析了当前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AI-机械教育融合框架”;通过动态知识图谱与自适应学习、数字孪生驱动的虚实融合实训、产业知识蒸馏与课程自进化机制3条途径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该框架已在ANSYS知识图谱系统等案例中得到有效性验证,预计5年内建成产教融合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机械工程专业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生成”范式转型,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高端人才提供解决方案。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汪晓倩, 刘素梅
2025, 8(13): 40-42.
摘要
(
7
)
PDF
(120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改革机遇。为了有效地提高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促进其教学效果的提升,该文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策略,对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数字化背景下基于技能导向理念的Illustrator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吴建霞
2025, 8(13): 43-46.
摘要
(
9
)
PDF
(123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设计行业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Illustrator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已难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该文从课程现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项目驱动+任务导学+智能评价”的课程重构思路。实践显示:该改革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为数字媒体类课程的教学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黄仕珍
2025, 8(13): 47-49.
摘要
(
8
)
PDF
(1132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成为其重要课题。该文从文化育人视角出发,探讨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针对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跨学科整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推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罗朋, 石丽梅, 郭磊
2025, 8(13): 50-55.
摘要
(
7
)
PDF
(19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工科建设中,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的电机学课程,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同时,传统教学存在师生间互动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知识碎片化、思政元素融入不够及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该文提出构建“三阶段一模型”混合教学模式、推行“课赛创三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双重构三知识”课程知识图谱、建立“四维多元矩阵”思政育人案例库,通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专创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创新实践(建筑学)课程建设
王崴, 杨少华, 胡晓海
2025, 8(13): 56-58.
摘要
(
8
)
PDF
(131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业创新实践的目的为帮助低年级学生打破建筑设计中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专创融合”背景下,该文提出将AI(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技术应用于校园建筑设计创新训练中,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调查、人机交互、设计成果三阶段创新任务。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掌握了AI辅助设计工具与方法,建立了研究型设计观念,提升了职业发展的可迁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张恬
2025, 8(13): 59-62.
摘要
(
9
)
PDF
(120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育的深度结合,是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文在阐述产教融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讨该类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从课程资源优化、人才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探究——基于“双创”竞赛
王瀚, 徐爽, 徐小燕
2025, 8(13): 63-66.
摘要
(
8
)
PDF
(123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竞赛成为推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该文探讨“双创”竞赛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从竞赛视角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适合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旨在提升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育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
高等教育“创—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聂婷, 纪锐童
2025, 8(13): 67-71.
摘要
(
9
)
PDF
(12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探讨高等教育“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机制,指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分析其转型升级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通过总结发现,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存在资源整合不足、明显的结构性断层与协同障碍;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归纳出国家政策引导、市场需求驱动和内部管理机制为主要推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与文化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构建区域协同平台4个方面的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魏利峰, 王亚杰, 丁国辉, 孟繁宇, 张春红
2025, 8(13): 72-74.
摘要
(
5
)
PDF
(113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该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赋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数字素养不高以及课程内容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提升教师数据分析能力、优化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及课程内容等。研究表明:数据赋能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文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OBE理念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评价探索
王敏, 曹生让
2025, 8(13): 75-77.
摘要
(
6
)
PDF
(122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聚焦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评价,通过对OBE理念的深入剖析,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特点,探讨该理念下教学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路径,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为其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新疆大学为例
邱涛, 吕艳
2025, 8(13): 78-80.
摘要
(
9
)
PDF
(115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该文以新疆大学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高质量培养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和推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发展动力、人才支持以及教育支撑。通过深入分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该文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策略,包括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及制定多元培养目标,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摄影学院AIGC智造中心AI的应用及与教育的融合
帅国庆
2025, 8(13): 81-83.
摘要
(
6
)
PDF
(116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以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AIGC智造中心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影视创作与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中心通过构建“技术研发—课程改革—创作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推动AI(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影视制作的深度融合,开发了多模态创作系统与标准化工作流,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与艺术表现力。典型案例如短片《道》《远方的部落》等,展示了AI在东方美学表达、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突破性实践。同时,中心通过“三元融合”培养模式与思政教育结合,重塑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开放生态,探索AI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共生路径。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李书芳, 穆智勇, 宿辉, 简新平, 王晓琳, 高子兰, 路明, 李飞
2025, 8(13): 84-86.
摘要
(
4
)
PDF
(113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专业转型,该文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应用型专业转型背景下,探索提出虚实结合、“双师”联培、“三实一设”多元化、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良好,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外国文学教学与“双创”教育的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黄曼婷
2025, 8(13): 87-90.
摘要
(
7
)
PDF
(113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向前推进,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外国文学教育中,加强与“双创”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完善育人模式,进而实现跨学科实践,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文围绕外国文学教学与“双创”教育融合,提出了跨学科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这一举措助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助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刘丹
2025, 8(13): 91-93.
摘要
(
3
)
PDF
(1132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变革,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新形势下,倡导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基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着高校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等。该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5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期望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程静, 卜潇, 刘菲帆
2025, 8(13): 94-97.
摘要
(
4
)
PDF
(111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才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定义和特点,全面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建立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陈文甫
2025, 8(13): 98-100.
摘要
(
8
)
PDF
(110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要依据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联系、实质体现的基础上,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与需、量与质、理论与实践3个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革新路径,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药剂学—材料学交叉课程群的构建与产教一体化
范仲雄, 侯振清, 樊永红
2025, 8(13): 101-104.
摘要
(
7
)
PDF
(1116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药剂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学科壁垒突出、生产需求与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该文基于材料学的快速发展,探讨了药剂学—材料学交叉课程群的构建,并提出了产教一体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整合跨学科基础理论、纳米材料研发及医药工厂生产3个知识模块,构建“基础理论—材料创新—工程实践”三阶递进式课程群;在产教一体层面,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平台及实习基地等协同机制,将企业实际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需求—学生创新—成果转化”闭环。该模式有助于快速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医药材料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框架。
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眼视光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淼, 陈爽, 孙国玲
2025, 8(13): 105-107.
摘要
(
8
)
PDF
(120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知行合一”,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策略。该文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眼视光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究,逐步形成了“优化一个目标、实现两个转变、搭建一个平台、推进五项工作”的高水平眼视光人才培养策略;以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经过实践检验了这一策略对眼视光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正向推进作用,进一步落实人才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一条立足现实需求、契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服务乡村振兴视域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
毛朝勋
2025, 8(13): 108-111.
摘要
(
5
)
PDF
(1113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对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明确服务乡村振兴视域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和策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这有助于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王语诗, 董帅, 薛洋
2025, 8(13): 112-114.
摘要
(
7
)
PDF
(113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包括教学职业基础与校本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与适配能力、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能力、教学成果转化效能在内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民办高校提供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工具,进而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王建国, 王权
2025, 8(13): 115-120.
摘要
(
3
)
PDF
(14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毕业生和在校生反馈等方式,深度调研了行业对高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水产疾病防控相关岗位知识、技能及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对高职水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然后,探讨了目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就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核心技能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从更新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岗位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4个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匠精神视域的涉农职业院校德技并修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穆晓惠, 刘天和, 於敏, 陈启稳, 郝福星, 孟婷
2025, 8(13): 121-123.
摘要
(
6
)
PDF
(110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技能人才,该文以兽医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抓手,分析涉农职业院校培育德技并修兽医人才的模式及意义,从文化建设、“学校+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建设、技能大赛建设等维度分析培育德技并修人才的“四维一体”实践路径,丰富教育理论,为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的培育提供参考。
基于固体物理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赵承祥, 岑建勇, 刘永恺
2025, 8(13): 124-126.
摘要
(
5
)
PDF
(113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该文讨论了基于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研究了基于固体物理课程培养物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固体物理课程的“三阶段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固体物理课程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其他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借鉴。
基于新文科背景的城市管理专业特色化实践模式探析——“小切口、大纵深”的社区服务学习为例
邵思齐
2025, 8(13): 127-130.
摘要
(
7
)
PDF
(120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文科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本土化应用型人才,该文首先剖析了城市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整合性较弱、缺少实践的问题,以服务学习理论为支撑,设计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上,以社区为实习平台,作为“小切口”深入开展社区实习;再次,通过“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回顾、复盘、混合讨论等方式完成社区实习;最后,以“大纵深”的成果为产出,对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社区福利服务水平的完善和提升提出建议。该模式是契合新文科理念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为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建议。
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助推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探析
沈蕴琦
2025, 8(13): 131-134.
摘要
(
5
)
PDF
(125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该文基于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理逻辑,深入挖掘“美专融合”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职业教育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明确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的靶向式精准培养目标,形成“运用—转化—研发”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梯队,进而构建以技能运用与技术革新为导向的“美专融合”课程体系,助推职业教育实现培养对象由“技术工人”向“能工巧匠”的跃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面向新时代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朱道恒, 颜剑, 李晓玉, 韩凌波, 肖秀春
2025, 8(13): 135-138.
摘要
(
5
)
PDF
(138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广东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新时代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深入研究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旨在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满足新时代通信行业发展需求提供有益的参考。
数智赋能材料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倩, 崔升, 朱云峰, 杨建
2025, 8(13): 139-141.
摘要
(
6
)
PDF
(110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材料学科为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领域之一,亟须融合数智化技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需求。该文基于数智赋能视角,探讨了数智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传统材料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数智赋能的必要性,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为材料类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新工科建设,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数智化教育背景下兽医药理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张海洁, 肖霞, 李瑞超, 王勉之, 刘源, 王志强
2025, 8(13): 142-144.
摘要
(
5
)
PDF
(110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该文以兽医药理学课程为例探索了一种创新的数智化教学模式。兽医药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课时有限导致知识学习不深入、教学内容滞后行业发展以及实验课程训练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该文提出了数智化教育背景下的兽医药理学新教学形态,通过知识模块再梳理、构建知识图谱、整合课程资源、重构开放式互动教学、线上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过程化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通过学生学习主动化、课程讲授多样化、资源整合多元化以及学习支持立体化,重构教学体系,为兽医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还为其他农学类乃至更广泛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华海迪
2025, 8(13): 145-147.
摘要
(
6
)
PDF
(110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随新文科建设、数字化浪潮、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数字文旅人才已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因此,如何应对新时代文旅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数字文旅人才已成为亟待完成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梳理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文科视域下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培养了解旅游行业、掌握旅游知识与技能、传播旅游文化的高素质数字文旅人才,以满足新时代文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下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刘德成, 高倩
2025, 8(13): 148-150.
摘要
(
6
)
PDF
(120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有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影响,探索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阐述;通过将线上资源、数字化资源、专业案例、思政元素、建模思想、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专业知识等,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实力,建立多元化、科学化、全面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创新方法
“一流大学”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实践研究
杨颖, 霍楷
2025, 8(13): 151-153.
摘要
(
5
)
PDF
(111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从“一流大学”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的实践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的先进经验,以东北大学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为例,对高校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实践成果、存在的问题、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论述,以期为“一流大学”艺术展演一体化改革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继续探索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OBE理念下AI赋能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探索
于洪娜, 梁莹莹, 段立君, 盖叶萍
2025, 8(13): 154-156.
摘要
(
5
)
PDF
(122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探索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推动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通过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OBE理念,明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将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着重阐述AI赋能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
OBE教学理念在健康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课程为例
余成啸
2025, 8(13): 157-160.
摘要
(
8
)
PDF
(121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模式在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为2022—2023学年选修课程的51名学生,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为2023—2024学年选修课程的59名学生,基于OBE理念,从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结束后,通过综合成绩,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023—2024学年学生的平均成绩(75.35±20.73)分,高于2022—2023学年学生的平均成绩(65.67±2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38)。结论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课程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覃圆, 宾冬松
2025, 8(13): 161-163.
摘要
(
5
)
PDF
(113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逐渐被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各方面。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文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的应用现状、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能对公共体育排球课教学改革有所帮助,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锻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优化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
李丹, 陈新媛, 鲁庆, 杨澍桔
2025, 8(13): 164-166.
摘要
(
6
)
PDF
(113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在职业技能转化与创新思维培养方面作用显著,但在活动设计、资源整合、学生参与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问题。该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通过凝聚多元主体力量、打造全员育人格局、贴合学业生涯进程、落实全程育人举措、拓展育人维度广度、践行全方位育人理念,系统优化第二课堂育人路径,旨在完善职业教育育人体系,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OBE理念的微项目教学策略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贾美红
2025, 8(13): 167-169.
摘要
(
7
)
PDF
(120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微项目教学策略将复杂知识拆解为多个小项目,助力学生逐步掌握知识。该文提出在具体实施中应精心设计微项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制定详细的微项目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设定,使学生清晰学习方向;开展学情前测,精准把握学生基础;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全面考量教学过程;以微项目探究实践让学生深度参与,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借助微展评成果后测评估教学成效;最后师生分享微感悟,总结升华,强化知识理解与应用。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有益借鉴。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实践
王世荣
2025, 8(13): 170-172.
摘要
(
6
)
PDF
(110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运用创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创新方法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方法的普及在大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目前被高校和企业界广泛认可和迅速推广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和概念验证等流程的作用,分析了设问法、列举法、组合法等主要产品创新设计方法、资源分析相关创新工具、综摄法和团体创新方法的特点;将两者相互融合,构建了从创新标杆分析到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的创新方法教学内容体系,并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了不同教学重点的创新方法通识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智能平台的“任务驱动+三阶反馈”教学反馈设计与实践——以跨境电商课程为例
李晓敏
2025, 8(13): 173-175.
摘要
(
6
)
PDF
(127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大力推动智慧教育建设的背景下,传统教学反馈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于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需求。该文梳理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任务驱动+三阶反馈”教学反馈设计,旨在解决跨境电商课程教学中反馈不及时、不精准且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并完善该教学反馈设计,从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构建三阶反馈机制,包括前馈、正馈和反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重点聚焦如何利用智能平台的优势实现教学反馈的智能化与个性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高职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雷思蒙
2025, 8(13): 176-178.
摘要
(
6
)
PDF
(110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通用语种语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尤其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加强,对非通用语种语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经济全球化需求进行专业教学调整,培养非通用语种语言人才,提升育人效果,为对外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该文从高职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创新策略,旨在提升专业育人效果,为后续的对外教学提供储备型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汪琦, 徐建华
2025, 8(13): 179-181.
摘要
(
6
)
PDF
(110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家倡导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自身发展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该文着眼人工智能在教学资源、教学系统与学生评价3个方面带来的机遇,深度剖析其现存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批判性思维体系、开展创新实践、融合多元学习模式等优化路径,旨在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定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助力其高效发展。
职业岗位视角下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
马振红
2025, 8(13): 182-184.
摘要
(
11
)
PDF
(115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面临着变革。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结合企业需求,该文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大数据与财会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该文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的教学情况,结合工作需要设计了基本原理,将模块化教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可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从而为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新途径。
创业实践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生态重塑的实践路径
杨忠, 胡子美
2025, 8(13): 185-187.
摘要
(
7
)
PDF
(112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聚焦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重塑,包括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与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实施“双师型”师资培育与产教资源贯通工程,提升师资水平与资源整合度;推进实践导向评价改革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教育质量评估;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生态网络,拓展合作空间;建立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期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高校众创空间大学生创客“自孵化—双循环”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王伟, 秦思思, 李世杰
2025, 8(13): 188-192.
摘要
(
8
)
PDF
(1144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10年的建设,高校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核心基地,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对他们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创客自身和团队成长均遵从“执行力、教育力、创造力、领导力、思想力”的“五力自孵化”内循环成长机制,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四创融合”外循环推动下,快速完成大学生向创客的蜕变,形成“自孵化—双循环”成长机制。未来,大学生创客培养将在时间维度上向大学两端延伸,在空间维度上向校外延伸,扩大“自孵化—双循环”的培养闭环,汇聚更多的资源,提升大学生的创客能力和水平,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褚月, 贺培培
2025, 8(13): 193-195.
摘要
(
4
)
PDF
(1132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从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护理行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院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研究
陈献容
2025, 8(13): 196-198.
摘要
(
5
)
PDF
(113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该文针对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改革高职院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展开研究,结合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探讨人才培养策略,期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