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科发财〔2008〕197号).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创新工程知识体系与系列课程建设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 刘燕华,李孟刚.创新方法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李德胜,于静宜,陈志娟,等.《创新方法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成效[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9):100-101,122. [5] 王永杰,陈光,阎开印,等.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7-29. [6] 姚艳春,王宪良,张祥彩,等.液压与气压传动专业课程深度融合TRIZ创新方法的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4):174-176,186. [7] 张晓君,李海洲,褚夫蛟,等.TRIZ创新方法融入采矿专业课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2): 210-211. [8] 袁伟光,阮观强.基于TRIZ理论构建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20):166-169,173. [9] 谢尔盖·伊科万科等著.TRIZ的艺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林岳,黄艳,曹利华等译.河北:燕山大学出版社,2020. [10] 龚成勇,何香如,李仁年,等.基于TRIZ实现“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以水电站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9):1-7. [11] 苏小舟,刘罡,郑瑾,等.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制革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17):39-42. [12] 梁雪梅,谭莉,盘颖,等.基于TRIZ的工业设计人员创新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 12-18. [13] 隋荣娟,张洪丽,刘海燕.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8):1-3. [14] 高丽丽,叶春燕,江先会.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TRIZ理论为基础[J].科技与创新,2021(23):163-164,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