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1-11-25
    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牵引下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专业学位课《纳米药物技术》教学改革为例
    梁菊, 吴文澜, 李国芝, 周惠云, 李军波
    2021, 4(22):  1-3. 
    摘要 ( 119 )   PDF (535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纳米药物课题组结合本课题组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纳米药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以期改变传统教育中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牵引,引领学生聚焦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铝刻蚀液磷酸浓度变化及TRIZ解决方案
    刘丹, 刘毅, 陈启超, 黄中浩, 陈国良, 熊永, 吴旭, 管飞, 郭瑞乾, 林鸿涛, 方亮
    2021, 4(22):  4-9. 
    摘要 ( 140 )   PDF (1295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铝刻蚀液由硝酸、醋酸、磷酸混合组成,各酸液浓度变化会对刻蚀产生影响。量产过程中,设备对硝酸和醋酸进行单酸补给,保持其浓度稳定。但磷酸不补给,其浓度会逐渐下降。该文结合铝刻蚀产线,研究了单酸补给开启与关闭情况下磷酸浓度对刻蚀程度的影响;然后结合TRIZ,对量产条件下磷酸浓度下降现象进行分析,并输出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单酸补给关闭,硝酸、醋酸逐渐消耗,刻蚀能力降低;当单酸补给开启,硝酸和醋酸浓度稳定,磷酸浓度逐渐下降,刻蚀能力也降低,这是因为补给的硝酸、醋酸含有水,水稀释磷酸造成其浓度下降。刻蚀能力下降会导致金属残留,进而造成良率损伤。结合TRIZ方案,可以通过加大刻蚀区间排气、调整刻蚀出口空气帘流速、根据药液使用时间调整刻蚀产品类型等措施来规避磷酸浓度下降对刻蚀造成的影响。此项研究,为产品良率提升提供参考。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政策主题演化分析
    姜丹, 陈晓玲, 王维
    2021, 4(22):  12-15. 
    摘要 ( 121 )   PDF (92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政策是受众多、范围广的创新政策,该文通过对国家和地方“双创”科技政策的收集与挖掘,从政策的发布机构、标题和内容进行主体合作分析、主题共现分析和演化分析,最后,对比分析出国家和地方“双创”政策的关注点和侧重点。
    新就业环境下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毕业选择跟踪情况及分析
    张雨波
    2021, 4(22):  16-18. 
    摘要 ( 126 )   PDF (553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就业环境的改变,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影响较大,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其就业空间和发展潜力受制约程度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深。畜牧兽医专业就业虽然在当前环境下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其岗位总量与实际需求仍不匹配。该文通过持续跟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9届某畜牧兽医毕业班全体学生就业及升学情况,以小见大,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毕业生方向选择,就大学专科毕业生升学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教学革新
    计算机专业教师协同思政教师开展《计算思维》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高迪, 李思照, 徐丽
    2021, 4(22):  19-21. 
    摘要 ( 118 )   PDF (721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计算思维》作为一门大一新课程,在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尤为重要。该文对课程思政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并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思维》的课程思政现状和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协同思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二者协同开展《计算思维》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搭建计算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互动平台以切实推行二者的协同育人。研究期望为进一步提高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杨建校, 肖汉宁, 陈石林, 欧阳婷, 李伟, 郭文明
    2021, 4(22):  22-24. 
    摘要 ( 90 )   PDF (72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应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综合素质的培育,以培养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该文以入选湖南省“线下一流课程”和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材料工程基础》为例,围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成效与改进思路,阐述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策略。以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管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莫靖聪, 张景新
    2021, 4(22):  25-28. 
    摘要 ( 117 )   PDF (724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体系改革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创新,其目标是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有形的知识传授和无形的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该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通过阐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梳理出《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现状以及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进——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为导向
    郝艳红, 赵玉霞, 静香芝
    2021, 4(22):  28-30. 
    摘要 ( 71 )   PDF (732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面向基层就业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基本公共卫生能力。方法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实践教学实施后,以课堂考勤、实践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最终评价依据。结果设计了模块“食物与营养”“医学统计学”“职业安全防护”,根据临床实际改进教学实施环节,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实践成绩、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教学满意度均有提高。结论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实践效果,为未来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王晖, 胡菲桐, 李佳玮, 刘亚男, 窦志英
    2021, 4(22):  31-33. 
    摘要 ( 101 )   PDF (720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高等学校各类课程转为线上教学,然而对于药学类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完全依赖线上教学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本教研室将《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程改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理想。该文就《中药炮制学实验》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优化进行了探索。
    电子封装技术本科核心专业课网络平台教学改革与实践
    简刚, 郭宇航
    2021, 4(22):  34-36. 
    摘要 ( 62 )   PDF (72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是当前中国电子制造领域急需的专业型人才,也为各大半导体企业所急需。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高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当前,在新的教学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散去的形势下,探索本科课程的网络平台教学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热加工测试与控制》为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内容涉及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以及测试系统中的原理与应用,对完善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该课程网络平台教学的亲身实践,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等进行设计与探索,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新建构主义下“井巷工程实验”教学改革
    姜有, 滑怀田, 李全中, 张瑶
    2021, 4(22):  37-39. 
    摘要 ( 82 )   PDF (725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介绍新建构主义和“井巷工程实验”的基础上,按照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七个关键词,通过教学情境构建、工作任务的写作与交流、成果创新与意义建构对“井巷工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井巷工程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实践表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相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王琳, 孙琳
    2021, 4(22):  40-42. 
    摘要 ( 112 )   PDF (750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类以及非数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大班教学的精细化管理、课下的QQ交流群+课下课中的雨课堂、数学史以及案例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知识的应用中,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活力。另外在雨课堂的使用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尚在探索中。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师金华
    2021, 4(22):  43-45. 
    摘要 ( 136 )   PDF (781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实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该文通过分析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举的拥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接班人。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牛莉娜, 饶朗毓, 伍丽娴, 吕刚, 彭芸花
    2021, 4(22):  46-48. 
    摘要 ( 102 )   PDF (80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有效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基于混合式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既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动力需求,也是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举措。该文致力于将《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协调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减法”与课程思政和教学效果的“加法”的关系,使《病原生物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全课程育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为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
    思政教育融入《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
    刘春奎, 贾琳, 杨靖, 贺远, 李萌, 薛国喜, 程传玲, 侯佩, 吴晓宗
    2021, 4(22):  49-51. 
    摘要 ( 98 )   PDF (716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州轻工业大学《烟草原料学》课程组任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政策、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理念、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科学故事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将思想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统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工科背景下海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张大朋, 严谨, 吴光林, 陈志明, 刘长华, 孙一方
    2021, 4(22):  51-53. 
    摘要 ( 89 )   PDF (729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工科的建设理念,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由于海洋工科相关专业具有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其进行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作为地方海洋特色院校,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办学定位,对新工科形势下的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在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实践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对培养面向区域海洋工程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构建——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例
    戴西, 程晨, 周祎
    2021, 4(22):  54-56. 
    摘要 ( 131 )   PDF (754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该文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敬业诚信教育等思政元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政治觉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以南宁学院为例
    熊雅君
    2021, 4(22):  57-59. 
    摘要 ( 113 )   PDF (721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南宁学院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创新创业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以不断完善南宁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建设、加强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断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改革与发展
    依托中外合作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探究
    昝琦
    2021, 4(22):  60-62. 
    摘要 ( 92 )   PDF (70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等教育改革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综合了中外教育资源优势,是重要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阵地。深入挖掘合作办学项目的创新创业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立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规范教育,完善激励政策,健全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要积极适应教学改革、教育强国的新常态。
    长三角嘉昆太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曹加文, 罗纯, 邓彦敏
    2021, 4(22):  63-65. 
    摘要 ( 71 )   PDF (657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嘉昆太区域由于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地区产业结构、区域教育特点的差异,各高校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协调,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体制约束顾虑等问题。该文以长三角嘉昆太区域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座谈交流与专家访谈,分析区域高校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协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协作机制,联合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类专业为例
    黄慧琼
    2021, 4(22):  66-68. 
    摘要 ( 131 )   PDF (650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类专业为例,在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就业创业教育上给予重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体中,加强实施。通过研究与实践,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创新、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践证明,该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教”与“学”、“投入”与“产出”问题,改革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霍楷, 林梦娇
    2021, 4(22):  68-70. 
    摘要 ( 92 )   PDF (655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才的竞争、知识水平的高低、劳动者的素质等问题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日趋增大,因此各大高校对于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视。通过阐释一流学科竞赛和素质教育的界定、关联等问题,让人们更了解两者的发展和关系;分析欧美国家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理论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更符合我国发展的模式。一流学科竞赛模式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以国际竞赛的形式还可以了解国外学生的动态学习水平,因此,学科竞赛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张晓慧
    2021, 4(22):  71-73. 
    摘要 ( 141 )   PDF (656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性的概念,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该文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设置、师资打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类赛事为重点,协同联动,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对今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提升路径提出了思考。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助产专业部分课程为例
    王姗姗, 黄玉婷, 陈斐, 姚淳
    2021, 4(22):  74-77. 
    摘要 ( 80 )   PDF (65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不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视,积极促进其软件和硬件设备革新。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也能辅助学生学习,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将以助产专业部分课程为例,讲述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建设原则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调研,并提出系列性建设策略,期望可以有效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并促进助产专业积极发展。
    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宋春艳, 侯培国, 韩雪艳, 马亚磊
    2021, 4(22):  78-80. 
    摘要 ( 136 )   PDF (658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际,分析了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主要载体、实施主体和设计的落脚点。提出开展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大力提升实训指导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融合能力;创新完善“三位一体”的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平台建设;夯实金工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切实加强金工实习与思政融合的环境建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王鹏飞
    2021, 4(22):  81-83. 
    摘要 ( 86 )   PDF (655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该文在分析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我院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重点从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机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只有建设新的思政课程体系,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拓展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才能有效快速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
    张美艳, 李鹏
    2021, 4(22):  84-86. 
    摘要 ( 82 )   PDF (760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概念,是旨在推动学生在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是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属于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范畴。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息,但民办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比较少。该文以绵阳城市学院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民办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践育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
    卫星
    2021, 4(22):  87-89. 
    摘要 ( 84 )   PDF (69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打造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不但符合国家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帮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高度契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该文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切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了创新创业实践仍然存在的不足,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提出从创新创业价值引领、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载体、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配置和推动政校企资源开放共享四个方面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范畴,构筑实践育人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发展现状及调整优化——基于江苏省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证分析
    邱文汇
    2021, 4(22):  90-94. 
    摘要 ( 96 )   PDF (65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日益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错位问题,构建一套契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已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共识。江苏省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工科专业结构呈现出专业类涵盖面广、专业种数少、新兴专业增长快等特点,存在着部分高校工科特征不明显、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品牌专业支撑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特征不明显、品牌专业与重点学科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协调新兴专业与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评价体系,建立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特色优势专业,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
    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层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孟凡涛, 章鑫
    2021, 4(22):  95-98. 
    摘要 ( 74 )   PDF (86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对现代学徒制下的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分别探讨了课程体系的适用性,进而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明确了城乡规划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进一步归纳了所需的科目,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下的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的框架,提出了课程架构和组织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刘婷
    2021, 4(22):  99-102. 
    摘要 ( 83 )   PDF (752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地理位置和行政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小语种教育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凸显了小语种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该文采取了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阐明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从教师职业情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反思的内因和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教师工作环境及社会大环境的外因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探讨了与之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徐淑丹
    2021, 4(22):  102-104. 
    摘要 ( 135 )   PDF (813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关键在立德树人。在当前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日语》的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框定、教学方法的选定和教学评价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践结果呈现积极态势,学生对自我学习和课程满意,教师发挥价值观引导作用,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EGS职业标准下“126”育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晓芳, 高飞
    2021, 4(22):  105-108. 
    摘要 ( 127 )   PDF (867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针对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引入德国仪器和系统电子技术工职业标准,以立德树人为一条主线,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和EGS职业标准两个要求,构建本土化特色的分层、分阶段“育训合一”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教学内容、教师团队、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考核六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
    OBE模式下的法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陈婧
    2021, 4(22):  109-111. 
    摘要 ( 110 )   PDF (76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外发展过程中对法语人才的需求,引进OBE模式,以法语翻译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通过解读OBE教学模式、分析市场法语翻译人才的就业现状,采用健全法语翻译教学工作实施条件的方式,引进泛在学习模式,布设课程教学环境。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全新的教学目标,并调查不同类型学生选择此专业时的期望就职方向,对接调查内容与设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在法语翻译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并完善法语翻译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标准,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多个层面输出成果,实现对法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方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谢海情, 王振宇, 唐俊龙, 白创, 邹望辉, 吴丽娟
    2021, 4(22):  112-114. 
    摘要 ( 74 )   PDF (751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针对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人才匮乏的现状,总结现有集成电路方向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培养体制与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培养方案优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平台共建、构建多维度导师团队和针对性培养人才等方面,探索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可行策略,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高效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性格养成
    冉小红
    2021, 4(22):  115-117. 
    摘要 ( 87 )   PDF (758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人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的重要体现,性格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性格养成文化以及多样化性格养成环境。而学生身在信息杂糅的大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给学生的性格养成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文通过分析高效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养成以及学生性格养成与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探究高效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性格养成的措施,以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氛围,提升课堂实效,进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究
    秦铭
    2021, 4(22):  118-120. 
    摘要 ( 84 )   PDF (758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升级和更新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内容和模式的选择和升级,更注重如何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日常的实践进行融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课程,并从实际出发来感知课程。对于当前的高校来说,创新创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对机制和制度进行升级,更好地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材料力学课程考核模式持续改进方法初探
    张桂民, 董纪伟, 张营营, 袁丽, 郭晓倩, 刘江峰
    2021, 4(22):  121-123. 
    摘要 ( 76 )   PDF (75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各高校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材料力学课程考核模式单一且知识点少,难以考核学生的上述能力,且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持续改进。该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给出了材料力学考核模式改革以及持续改进的初步方案: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的工程素养和授课技巧;凝练具有本校特色的材料力学教学案例库;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提升学生提出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持续改进课程考核机制、考核体系与考核方法。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易晟男
    2021, 4(22):  124-126. 
    摘要 ( 117 )   PDF (757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继力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该文结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着重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并就在新模式推行过程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通过该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为以后该领域内的研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思考方向。
    基于HACCP原理的高职食品类专业诊断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
    黄海英, 曹志军, 王寿东
    2021, 4(22):  127-129. 
    摘要 ( 84 )   PDF (79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将HACCP原理引入高职食品类专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对专业因素、课程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显著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诊断,确定出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点监控体系与预防措施。通过专业诊改,优化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双元四驱”的专业诊改模式;通过课程诊改,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规划及课程体系,打造有效课堂;通过教师诊改,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一师一技”的师资队伍;通过学生诊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规划,热爱自己的专业,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关键点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常态化诊改,能够实现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基于内外协同驱动模式的高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张慧
    2021, 4(22):  130-132. 
    摘要 ( 65 )   PDF (918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发展,更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该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困境,归纳内、外部驱动因素,提出青年教师内部自主发展的成长策略和外部组织的驱动机制策略,构建高职青年教师“内外协同驱动”式教学发展模型,为高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路径。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实践与机制研究
    杨友文, 黄文娇, 方晓刚, 刘继广
    2021, 4(22):  133-135. 
    摘要 ( 77 )   PDF (822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关键手段。校企合作开展“双创”人才培养正处于不断探索与深化过程中,在实践渠道、教育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应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建全“双创”教育机制,创建灵活教学模式、拓宽“双创”培养渠道、强化校企合作共识、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不断丰富与发展“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中药学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
    杨松岭, 孙妍, 勾波, 孙红
    2021, 4(22):  136-138. 
    摘要 ( 173 )   PDF (813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建设,将中药学专业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结合,以求构建更加系统的中药学专业课程教育目标,适应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与思政教育工作是同步进行的,对其进行专业的教学评价和思政教育评价,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发挥有效的育人功能。该文从中药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了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方法,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良性发展。
    加强实验中心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霍学慧, 毕建杰, 谷淑波
    2021, 4(22):  139-141. 
    摘要 ( 76 )   PDF (75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必须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新时期人才。该文通过对实验中心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重点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来提高农业院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学与艺术交叉融合,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素养
    余云, 张凯莉, 康爱梅
    2021, 4(22):  142-144. 
    摘要 ( 103 )   PDF (824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院将医院与学校的资源有机整合,以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艺术与医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该文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校就读的81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大学生人文修养理解”的对比调查,以此评价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成长及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邹琳琳, 昌进
    2021, 4(22):  145-147. 
    摘要 ( 110 )   PDF (75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各行各业都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生命力。音乐表演专业是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专业,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该文基于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改革的必要性;挖掘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架构模式、专业支撑、教学方式方法;分层次、全方面、多角度对音乐表演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手段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力争通过音乐表演创新和现代化教育的改革来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创新技术水平一流的现代化音乐表演艺术人才。
    模拟电路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春静, 孟丽丽
    2021, 4(22):  148-150. 
    摘要 ( 135 )   PDF (761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国家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就是课程教学改革,该文从树立“专创融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考核、课后延伸五个方面对模拟电路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模拟电路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方法
    OBE教育理念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史惠斌
    2021, 4(22):  151-153. 
    摘要 ( 127 )   PDF (640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OBE教育理念为分析视角,从教学实施特点与教学设计理念的维度进行逐层分析。以培养媒体所需专业型人才能力为课程设计目标、用专业能力矩阵构建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动态培养的教学策略实施、测评维度个体化的自我参照评价四位一体,是OBE教育理念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实施的特点。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对应、毕业要求与能力测评相对应、能力测评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四对应教学设计理念,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思考
    王调江
    2021, 4(22):  154-156. 
    摘要 ( 79 )   PDF (636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数据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力求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该文结合大数据环境的背景,对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有效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华南教育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逻辑选择
    刘带, 陈龙, 卢云锋, 张肖容
    2021, 4(22):  157-159. 
    摘要 ( 106 )   PDF (640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地区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底蕴离不开历史文化,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广东省政府在粤北地区文化建设布局中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一历史遗迹的当代价值正在不断凸显。而寻找合适的开发模式,是研学旅游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该文根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现状,对区域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逻辑进行了总结,并从开发前提、开发基础、开发原则、开发核心、开发途径、开发目标六个层次就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旅游开发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进新时代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发展及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路径指引与方法构建。
    基于OBE-CDIO理念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探究
    林琳
    2021, 4(22):  160-162. 
    摘要 ( 106 )   PDF (640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IO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以成果为导向的OBE-CDIO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将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与多模态符号的应用相结合,以注重成果达成为原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基于TRIZ创新理论下的高职工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
    张满东
    2021, 4(22):  163-165. 
    摘要 ( 99 )   PDF (641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已进入“双高计划”建设阶段,针对高职院校工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如群体否定型的创新观念、制作逻辑型的创新教学、浅尝辄止型的创新学习、情景抽离式的创新实践等,TRIZ理论作为一种创新系统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理论,能够有效提高高职工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TRIZ理论制定高职院校工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个三”高职工科特色创新教育范式,构建三种高职特色创新实践模式,多措并举开展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职教应有的贡献。
    基于多学科分类及虚实结合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邢明录, 陈俊国, 赵增辉, 陈学军, 孙雪, 刘延平
    2021, 4(22):  166-170. 
    摘要 ( 101 )   PDF (115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力学实验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关系着多学科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各学科特点及所依托的优势科研方向,划分出土木工程类和机械工程类,构建不同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实验教学;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及项目支撑,扩展基础力学实验项目,并成功开展基础力学实验分类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开发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分析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优势,探索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与真实实验共同形成完善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工科专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基于移动网络有声书平台的短音频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以喜马拉雅FM为例
    胥蕾, 万晓莉, 杨芷
    2021, 4(22):  171-173. 
    摘要 ( 143 )   PDF (677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平台以“听书”的模式通过手机应用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纳并喜爱。这种平台使高校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点播学习,克服了电子视频对视觉的占用,操作简单便捷,易于推广。该文从教育类音频节目的发展历程、短音频节目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基于网络有声书平台的短音频制作方法、教育类短音频制作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以喜马拉雅FM为例探讨了基于移动网络有声书平台的短音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家政专业大学生一般归属感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罗艳红, 曾芸萱, 郑艳君, 王芹
    2021, 4(22):  174-176. 
    摘要 ( 105 )   PDF (684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索一般归属感对家政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创新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创新能力问卷、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归属感量表对249名家政专业学生进行了实测。结果创新自我效能感、归属感与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r=0.21,P<0.01);归属感与创新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1);一般归属感显著正向预测创新能力(β=0.21,P<0.01);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创新能力(β=0.72,P<0.001)。创新自我效能感在一般归属感和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一般归属感不仅直接作用于家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提升家政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升重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艺术素养的探究
    张来宝, 孙伟
    2021, 4(22):  177-179. 
    摘要 ( 92 )   PDF (63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同样,艺术素养也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贯穿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职后。该文以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艺术素养提升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艺术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职后艺术素养的提升措施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农村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创业实践
    “创中学,学中创”:大学生创业行动力提升的对策——以“昊昊数码维修”创业项目为例
    袁媛
    2021, 4(22):  180-183. 
    摘要 ( 116 )   PDF (63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具有明显的使就业倍增的效应,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校纷纷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旨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该文通过“大创”项目的实践历程,发现从创业前到创业开始乃至整个创业过程,创业行动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应当努力营造“创中学,学中创”的创业氛围,促使大学生在创业行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三农”IP矩阵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与路径探析
    陈珏, 王灵, 陈娟
    2021, 4(22):  183-185. 
    摘要 ( 191 )   PDF (687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深化,引领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实践服务,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基于“三全育人”、乡村振兴战略等理论基础,从政府政策、大学生实践的角度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即高校、MCN机构共同培育大学生,让大学生形成“三农”IP矩阵,以新媒体等形式帮助乡村优质资源实现商业转化的路径。
    大学生创业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质化分析
    褚天娇, 刘立娜
    2021, 4(22):  186-188. 
    摘要 ( 105 )   PDF (62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对创业大学生韧性品质的结构及其形成因素进行探究,初步建构出创业大学生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该文从长春某民办高校选择25名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个体访谈。研究表明,创业大学生的韧性品质包括处理性应对、自我认知调节、坚持、自我控制、价值观等结构;适度的社会物质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是大学生创业韧性的重要保护因子;财务压力、团队管理和社会环境的不理解是大学生感知到的创业韧性的风险因子。在研究结果基础上,该文为大学生创业韧性的系统培育提供相应参考意见。
    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的商科大学生创业生态构建与实践
    王松涛, 刘常国
    2021, 4(22):  189-191. 
    摘要 ( 100 )   PDF (575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兴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潮,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商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相关政策指出:高等院校必须要加速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和意见中也指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相关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提倡高校深化“产教专创”双融合,将商科大学生创业生态引入企业实战当中,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该文对商科大学生创业生态构建与实践展开研究,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理念,简要阐述了“产教专创”双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产教专创”双融合理念融入商科大学生创业生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就其具体的构建方式和实践策略展开研究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特征分析
    蒋畅畅, 任团伟, 许彬炀
    2021, 4(22):  192-195. 
    摘要 ( 686 )   PDF (717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大赛事,位居学科竞赛排行榜项目首位。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前五届国赛金奖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描述统计及词频分析的方法,对金奖项目进行相关统计并进行时序性演变特征分析,据此为参赛高校和项目团队的选题立意和教育深化提供对策和建议。
    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共同体构建
    金秀平, 宗春燕
    2021, 4(22):  196-198. 
    摘要 ( 120 )   PDF (635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就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三所高校5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心态受身边环境影响。该文分析了在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通过提升凝聚力,构建就业共同体全员联动机制;增强驱动力,构建就业共同体智能平台机制;转化耗散力,构建就业共同体长效管理机制等方式来构建大学生就业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