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编辑部公告
杂志声明!
2020-05-17
投稿须知
2020-05-17
论文模板
2020-05-14
更多>>
基本信息
主 管: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52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3-1604/G4
社长:张 磊
副社长:杨 爽 穆延博
责任编辑:于诗洋
出版: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编辑部
电话:0451-84611887
社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100号
邮编:150010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2-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研究
国际商务谈判智慧课堂设计——以谈判策略与技巧为例
张梅, 崔金怡
2024, 7(3): 1-7.
摘要
(
59
)
PDF
(164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运用综合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校企深度协作,提高学生模拟谈判的真实度;模拟谈判的评分由教师评分(占比为40%)、参与谈判的学生评分(自评占比为30%)和旁观学生的评分(互评占比为30%)共同形成,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设置,提高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能力。学生在课前加入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相关理论与知识,课堂上开展翻转模式教学,教师布置案例分析、学生自由组队进行模拟谈判,通过融入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谈判技巧的能力。该智慧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将职业能力需求和创新能力需求融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从而达到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
基于慕课的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
李燕, 梁晓霞, 邱嘉玏
2024, 7(3): 8-13.
摘要
(
49
)
PDF
(130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但自主性实验教学才是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势所趋。该文以一所“211”本科院校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61名学生和会计专业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验证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1)学生对于两种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会计专业学生对自主性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更满意;(2)实验教学被证明是提高计量经济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实验教学改革有现实意义;(3)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程度影响了实验课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衔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基于系统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伍喆, 全莹, 陈丽辉
2024, 7(3): 14-18.
摘要
(
32
)
PDF
(154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按照系统评价和PRISMA指南,对国内2012年1月至2023年6月CNKI 数据库中68篇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识别并确定三个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知识因素和主体因素,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为提升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启示。
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崔岩, 甘有洪, 高碧云, 吴基华
2024, 7(3): 19-24.
摘要
(
40
)
PDF
(115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科研素养是21世纪对高素质医务工作人员的新要求,且早期接触科研对医学本科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广西某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82人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口腔专业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因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早期接触科研的策略。
教学革新
“双创”背景下赛教结合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
巩倩倩, 段宗维, 杨青青
2024, 7(3): 25-27.
摘要
(
37
)
PDF
(123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双创”背景下,该文针对Linux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探索赛教结合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Linux操作系统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方式教学,搭建工作坊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通过线上学习通平台、VMware Workstation模拟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课程改革中还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教学改革效果较好,学生不仅掌握了Linux技术,还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双碳”目标下采矿工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士川, 王昆, 李杨杨, 蒋邦友
2024, 7(3): 28-31.
摘要
(
29
)
PDF
(121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双碳”目标下,采矿工程专业亟须对研究生教学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国家亟需的创新型人才。该文通过剖析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阐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与原则,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以推进核心课程与“双碳”目标相结合为重要思想,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符合国家政策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柴永强, 彭媛
2024, 7(3): 32-34.
摘要
(
35
)
PDF
(129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在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结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特点,面对常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LabVIEW虚拟化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以校企协同课程培养模式为抓手的教学改革思路,从3个方面升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架构,部署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工程实践素养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OBE理念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三阶段”式教学设计研究
刘颖, 陈全全, 康玉兰, 季摇摇
2024, 7(3): 35-38.
摘要
(
30
)
PDF
(124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引入OBE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知识、技能、态度目标,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特点,对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出针对基础课程的“三阶段”式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改革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OBE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张红琼
2024, 7(3): 39-43.
摘要
(
61
)
PDF
(154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教学是学生体验项目流程、了解具体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联系理论知识和产业所需的桥梁。该文系统分析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的特点,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秉承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遵循由岗位需求确定能力目标、反向设计的原则,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建设体系、评价体系4个维度阐述构建“一体四翼”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文可为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研究
周平红
2024, 7(3): 44-46.
摘要
(
37
)
PDF
(1466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岗课赛证”融通可实现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思政教育则达成素养目标。该文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筑工程技术行业标准、“1+X”证书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确定课程教学标准,基于建筑企业调研分析施工员、监理员、BIM建模员等核心岗位,梳理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内容,并有机融入鲁班精神、环保节能、标准意识等专业思政内容,探索适应智能建造、绿色环保等新时代特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高职统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统计工作的设计与实施为例
杨桂秀, 周爱梅, 赵江海, 韩志茶
2024, 7(3): 47-50.
摘要
(
34
)
PDF
(13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基础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工作的设计与实施是统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该文以统计工作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为例,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实施报告撰写的几个要素,对统计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会计类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课改革与实践
王新文, 符帅
2024, 7(3): 51-53.
摘要
(
41
)
PDF
(132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使专业课的教学符合专业认证要求,探究工科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该文着力从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过程考核”“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打通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界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更加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外合作办学农经专业食物经济与政策课程为例
王静, 路遥
2024, 7(3): 54-59.
摘要
(
31
)
PDF
(142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我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则是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该文探讨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发展和理论分析框架,结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提出应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出发,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系统规划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强化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深度融合,同时创新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能力和渠道,以期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并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案例参考。
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分层分级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王秀梅, 赵昶
2024, 7(3): 60-62.
摘要
(
34
)
PDF
(113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在基础课中实施分层分级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对夯实学生数理英语基础、开展后续专业阶段学习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该文对基础课分层分级教学的理念、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致远学院基础课程实施分层分级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分级教学的改革思路。
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以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为例
张尚志, 郭开发, 张斌, 马银花, 金晨钟
2024, 7(3): 63-65.
摘要
(
30
)
PDF
(117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林业生产的学科,目的是培养农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人才。但目前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该文以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化学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对教学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以期为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教育改革与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慧, 李天生, 刘新彬
2024, 7(3): 66-68.
摘要
(
32
)
PDF
(110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对于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该文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专业特色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崔婷
2024, 7(3): 69-72.
摘要
(
24
)
PDF
(11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相关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金课”建设研究
姜伟, 刘功良, 郭巍, 刘桂德
2024, 7(3): 73-75.
摘要
(
27
)
PDF
(113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建筑抗震设计的教学模式仍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以及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该文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课程特点,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建设要求。
民办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云曼
2024, 7(3): 76-78.
摘要
(
41
)
PDF
(114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民办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民办艺术类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举措,并对构建民办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新点进行简要总结,为其他类似院校提供借鉴。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吴家荣, 廖义奎, 马伏花, 韦峻峰, 王擎宇
2024, 7(3): 79-81.
摘要
(
44
)
PDF
(123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新工科背景为自动化专业课程构建一种“课内实验—课外实验”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不同层次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课内实验采用基础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互促进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实验采用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互促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所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新工科“双创”人才 “三全育人”培养:现实问题、运行机制及实践路径
陈广仁
2024, 7(3): 82-87.
摘要
(
30
)
PDF
(145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高职院校通过新工科教育培养“双创”人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大规模定制化和精准化培养不足、育人项目成效不显著等突出问题,参照产教融合逻辑框架,依据“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厘清“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链)、提炼“双创”人才能力结构及开发培养内容,从全过程培养环节(创新链)、全方位培养方式(产业链)、全员培养形式(教育链)三个维度构建新工科“双创”人才“三全育人”培养机制,设计培养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可为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三全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提供指引及思路。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探索
张佩珊
2024, 7(3): 88-90.
摘要
(
35
)
PDF
(1211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从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旨在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形成性考核评价研究——以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跨学科通识课程为例
杨丽佩
2024, 7(3): 91-95.
摘要
(
28
)
PDF
(118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评价并驾齐驱,正在成为教育变革的新驱动力。该文以跨学科通识课程为例,以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导向,通过对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策略及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潜能、学习结果和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能够为丰富教育评价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职教适应性视角下旅游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李晓云, 孙逸梵, 张萍
2024, 7(3): 96-100.
摘要
(
47
)
PDF
(1180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该文通过走访调研旅游相关企业,分析“旅游+”新态势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探索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要素,包括创新能力、辨别价值能力、批判思维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等。通过学生综合素养问卷调查,了解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了“旅游+”新态势下人才素质特点,同时结合相关旅游职业院校通识课程的设计,分析了旅游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探讨提升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探索职教适应性视角下高职通识教育策略,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参考建议。
“专创融合”视域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韦灵, 胡艳华, 张庆彪
2024, 7(3): 101-105.
摘要
(
61
)
PDF
(155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分析当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等问题,从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项目实践表明:开展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和建立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产业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编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推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模式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洪杨, 田丽开, 吴丽娜, 倪明辉, 宋媛光
2024, 7(3): 106-108.
摘要
(
35
)
PDF
(121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革,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此,该文先对“互联网+”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做了简要介绍,然后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成效。
高校智慧教育实训室使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李晓川
2024, 7(3): 109-113.
摘要
(
40
)
PDF
(125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智慧教室的高校课堂智慧化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智慧教室实际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主要阐述了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智慧教育实训室的主要构成,提出了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旨在提高教师使用智慧化、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以及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李扬, 周欣, 封凡
2024, 7(3): 114-117.
摘要
(
39
)
PDF
(113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尤其是在大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实践。该文通过问卷调查117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读或已修完研究生课程的2014—2022级硕士研究生,发现在了解和体验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有56.41%的学生认为它在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可行,有43.59%的学生认为不可行。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优点大于缺点,在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可以应用;但也有近一半学生认为它缺点大于优点,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行。结果表明:尽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但对于当今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要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可能需要教师审慎思考。
基于OBE理念的结构动力学课程即时评价教学模式研究
郝文乾, 韩彩霞, 张鹏, 刘文辉
2024, 7(3): 118-121.
摘要
(
28
)
PDF
(129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师即时评价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行为的性质、结果以及明确未来学习中需要改进的方向。该文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关注点,对结构动力学课程中即时评价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实践,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整合与建构结构动力学课程知识体系,采用“课堂讲授+大作业”的教学方式,考查了学生运用该课程知识独立提炼问题和计算问题的能力。将即时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于结构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考核方式、学科融合和课程思政等方面,可培养具有创新和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人才。
培养卓越金融工程师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张应华, 陈柳卉
2024, 7(3): 122-124.
摘要
(
27
)
PDF
(118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速重构,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新的金融业态、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不断涌现,从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角度来看,卓越金融工程师对实现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该文就卓越计划与金融工程师培养的契合性及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的紧迫性展开了思考与探讨,并针对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与建议,为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多学科融合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季昀, 杨鹰, 武振龙
2024, 7(3): 125-130.
摘要
(
44
)
PDF
(121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博士生作为专业人才的高水平后备军,是提高我国各学科创新水平的核心力量。现代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融合特征,充分利用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有助于大幅提高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生创新能力。博士生课程建设和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学科研究能力培养、借助跨学科专家指导的学术能力培养保障机制以及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锻炼等多项举措,对于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校企合作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联合实践培养研究
郑禄林, 王金
2024, 7(3): 131-135.
摘要
(
25
)
PDF
(127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对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有了进一步要求。为了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该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实践培养方案,并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与本科生创新实践培养提供平台。一方面,不仅可以使本科生加深对本专业背景的认识,还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培养基地学习及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要求奠定基础。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培育新商科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路径研究
蒋晶
2024, 7(3): 136-138.
摘要
(
35
)
PDF
(113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产业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设高质量的新商科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是满足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解析了新商科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商科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可以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完善团队结构、推动团队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立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培育路径,全方位提升教师整体教研水平,加快实现团队高质量发展。
职业院校活页式新型教材建设分析
陈文平
2024, 7(3): 139-141.
摘要
(
53
)
PDF
(110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页式教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与传统职业教材差异较大,是现代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整合了纸质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符合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活页式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根据产业发展变化、技能型人才需求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改变教材形式,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强化活页式教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基于此,该文对职业院校活页式教材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创新方法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董淳伟
2024, 7(3): 142-144.
摘要
(
41
)
PDF
(127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改革与创新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智慧设计创新平台、成立两级工作室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参加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考证与竞赛,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岗位核心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认知与职业素养。
“就地取材”的小木桥修补制作教学实践环节设计
张永杰, 万小朋, 王海涛
2024, 7(3): 145-148.
摘要
(
24
)
PDF
(126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升航空专业本科生的动手实践和综合分析能力,该文设计了“就地取材”的小木桥修补制作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具体实施步骤,并制定了面向制作过程的全流程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形成了完整的“知行合一”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考核体系,达到了“知行并进”的实践教学效果,能够为提升航空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供范例。
超声可视化教学在麻醉学本科生中的探索与实践
左友波, 陈昌林, 杨宇焦, 耿媛, 林菁艳
2024, 7(3): 149-151.
摘要
(
35
)
PDF
(116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可视化技术已成为麻醉学科不可或缺的临床技术,而可视化教育教学在麻醉学本科阶段存在不足或缺失。项目首次在麻醉学本科中进行了围术期超声课程建设的探索,并进行了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材、技能平台等的建设,优化了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课程建设进一步满足了麻醉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和临床发展需要,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沉浸式教学在机器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王卓, 胡源, 陈铭治
2024, 7(3): 152-154.
摘要
(
40
)
PDF
(126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人工程专业既注重硬件层面的机器人机构设计,又强调软件层面的控制算法设计,其物理实践资源与数字仿真教学的融合质量直接决定个体知识的吸收效率与迁移水平。该文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发展理论,融合混合现实技术,构建行之有效的虚实结合教学资源,推动知识在认知层次之间逐级迭代,以上海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网络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点布设、课程资源部署、教学活动设计、全过程学习质量跟踪测评等维度探索教学模式设计的新思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航空特色微课在材料测试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于占军, 李明玉, 袁庆新, 卫萌, 曾凡光, 崔节虎
2024, 7(3): 155-158.
摘要
(
34
)
PDF
(124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材料测试技术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当前应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该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文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材料测试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探索航空特色微课应用于材料测试技术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对材料测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及综合能力,并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思路。
基于MOOC平台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苑青, 黄金斗, 李萍, 于乃森
2024, 7(3): 159-161.
摘要
(
39
)
PDF
(121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MOOC的兴起打破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围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推动高校教师积极思考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该文针对大连民族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特点,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托中国大学MOOC线上平台,结合雨课堂、PPT和传统板书,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最佳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OBE理念的智能采矿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郭兵兵, 吴金刚, 张蓓, 郭军杰, 陈国祥
2024, 7(3): 162-166.
摘要
(
42
)
PDF
(116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开采是当今科技发展趋势下采矿工程发展的新阶段,培养新型采矿人才是煤炭类高校的时代使命与职责。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以智能采矿导论课程为例,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实现了“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目标达成评价—薄弱环节改进—毕业要求”的闭环,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保证了教学产出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产出导向教育将成为智能采矿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过程性考核研究与实践——以电路课程为例
程鸿, 李民权, 鲍文霞, 王贵竹, 章权兵, 沈川
2024, 7(3): 167-170.
摘要
(
54
)
PDF
(135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程考核是改进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该文以电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重构适合的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方式,即明确考核方式的评分依据,确保考核结果的定量化,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基于慕课平台记录过程性考核相关反馈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完成形成性评价报告,形成课程教学闭环,最终带动课程的持续改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研究——以“中国首创超支化水性聚氨酯新材料研究”项目为例
孙伟力, 陈凯蓉, 周琳琳, 梁雯玲
2024, 7(3): 171-176.
摘要
(
28
)
PDF
(133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项目目的是提升水性聚氨酯的性能,满足市场对于水性聚氨酯更高性能的需求,在耐高温防腐蚀方面获得突破性提升。研究的基本思路为:以水为介质,利用超支化技术接枝共聚有机氟,进行超支化反应,在超支化过程中引入有机氟与碳纳米管,提高其疏水性,赋予其防腐蚀耐高温性能。从合成原料与添加物去寻找解决方案,利用稳定的合成技术,引入具有耐高温防腐蚀性能的物质,共同作用制造水性聚氨酯,项目研究可为高职院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创业实践
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厦门H高校为例
黄彬彬, 周达, 陈明明, 林蓓茜
2024, 7(3): 177-180.
摘要
(
32
)
PDF
(127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办学模式,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但是,在产教融合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协议上,无法开展深层次合作。如何更好地应用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产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了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厦门H高校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通过5种创新创业模式,推动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创项目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调查研究
张士杨, 司忠业, 李杨
2024, 7(3): 181-187.
摘要
(
34
)
PDF
(202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梳理华东理工大学实施“大创”项目以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项目来源相对单一、过程管理不严、成果产出不足、带动“双创”氛围不够有力等问题,通过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拓展“大创”项目来源渠道、加强“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强调“大创”项目成果导向、打造特色品牌“双创”平台,全矩阵促进了学科交叉、全流程把控提高了质量、全方位增加了项目产出、全力提升了“双创”影响力,可以为其他高校提升“大创”项目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育路径研究——以内蒙古牧区乳业发展创新项目为例
李德龙, 王晓婷, 张可, 管歆怡, 刘娇
2024, 7(3): 188-192.
摘要
(
26
)
PDF
(118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育人工程,不仅要做到“以本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还需回归高校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该文以内蒙古牧区乳业发展创新训练项目为例,在“竞赛导向+理论融合+家国情怀”的基本育人思路下,借助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分标准,从教育维度、创新维度、团队维度、商业维度和社会价值维度5个方面,探讨了“以赛促学”视角下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培育思路,即本科生创新项目培育要注重高校教育成果的延展性、注重项目与高校和地区需求的统一、注重项目的阶段性和成员的互补性、注重创新初心的回归、注重扩大就业和回馈家乡。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李琨
2024, 7(3): 193-195.
摘要
(
38
)
PDF
(11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2023年河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该文基于国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支持的背景,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应届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研,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校内创业到市场化发展转型研究——以云思数字传媒为例
石贤超, 石晓芬, 郑俊杰
2024, 7(3): 196-198.
摘要
(
32
)
PDF
(136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5%左右,有超过80%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由校内孵化向市场化发展转型失败,即无法适应市场规律,导致创业失败,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技术有限、团队结构不稳定、校外市场业务拓展渠道有限等,使得大学生创业项目无法经受市场考验。该文以云思传媒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创业实际提出几点对策:善于获得政策支持、凝聚品牌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和建设优质团队等,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