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编辑部公告
杂志声明!
2020-05-17
投稿须知
2020-05-17
论文模板
2020-05-14
更多>>
基本信息
主 管: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52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3-1604/G4
社长:张 磊
副社长:杨 爽 穆延博
责任编辑:于诗洋
出版: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编辑部
电话:0451-84611887
社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100号
邮编:150010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2-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研究
基于真实场景的“三教”改革实证研究
高泽金
2022, 5(19): 1-6.
摘要
(
85
)
PDF
(280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按照“场景植入、课程融合、翻转课堂、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遴选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讨在市场场景中的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推进教学组织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考核模式创新,“三教”改革的路径十分清晰,培养效果也达到预期。
基于CIPP的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建立
张孝林, 俞浩, 熊友谊, 陈浩, 秦梅颂
2022, 5(19): 7-9.
摘要
(
71
)
PDF
(1301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药学应用型人才的保证。为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必须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该研究通过设置4个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设置11个重点评价观测点的二级指标,采用国际广泛使用的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全面、客观地评价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终更好地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
基于AHP分析法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构
陶丹
2022, 5(19): 10-16.
摘要
(
76
)
PDF
(1748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是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创新教育的质量结构特点,构建了三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高校创新教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可应用于高校创新教育的针对性改进。
教学革新
“1+X”书证融通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王静
2022, 5(19): 17-20.
摘要
(
81
)
PDF
(1271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市场对人才及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人才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实施“1+X”书证融通,可以给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化,更好地培养财会专业人才。该文主要介绍财会专业实施“1+X”书证融通的重要性,分析“1+X”书证融通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1+X”书证融通背景下财会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邢开源
2022, 5(19): 21-23.
摘要
(
73
)
PDF
(136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对环艺设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如何提高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教职人员重点关注的新问题。该文从多方面分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为高校环艺设计教学提供帮助。
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郑恒斌, 张玺, 张巍, 邓建良
2022, 5(19): 24-26.
摘要
(
73
)
PDF
(126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结构存在学时少、课程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该文从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教学形式和考核手段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调整、课程教育信息化及多样性的考核方式等角度开展了对策研究,以期提升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工程科学领域的理论水平,使建筑与结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满足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数据平台运维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夏吉安, 林晓军, 胡光永, 余侠芸, 刘向东
2022, 5(19): 27-30.
摘要
(
75
)
PDF
(1710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大数据行业发展要求,开展大数据运维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使用Hadoop和HBase搭建大数据平台,配置部署Prometheus框架和Pushgateway、Alertmanager、Node_Exporter等组件,进行大数据平台监控和预警。使用Grafana和Zabbix等控件进行数据可视化设计,完成大数据平台监控实时运维展示。通过对大数据运维实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大数据专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质量。
工程教育模式在焊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史强, 陈革新, 马欣
2022, 5(19): 31-33.
摘要
(
62
)
PDF
(1264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教育模式为焊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启发、新思路。鉴于焊接类专业技术的实用性要求较高,在教学改革中应强调实验教学。该文选择将工程教育模式作为指导焊接实验教学的立足点,结合工程教育模式下的OBE理念和CDIO理念,探讨焊接实验教学,希望为焊接类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借鉴。
胡格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
管维红, 秦昌琪, 张昊, 张蓉
2022, 5(19): 34-37.
摘要
(
67
)
PDF
(169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胡格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重构教学内容,按模块、单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划分,便于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考核,然后梳理完善教学目标,除了专业能力目标,还要明确非专业能力目标。在教学实施环节,结合每个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梳理具体的活动形式、思政元素以及职业元素,同时线上线下结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课堂上通过游戏环节、思维导图、博物馆法等教学方法,合理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使学生有更多交流表达、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交流协助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
基于3D扫描的逆向建模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魏枫展, 毕文波, 刘璐, 谢宗法
2022, 5(19): 38-41.
摘要
(
88
)
PDF
(1743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向工程技术是获取已有产品参数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大学生本科实验教学的创新,针对目前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基于3D扫描的逆向建模实验课程。实验首先应用EinScan-Pro 3D扫描仪对实物模型表面进行扫描,获取点云数据;再利用Geomagic Design X逆向处理软件对CAD模型进行重构;最后导入Creo软件中,进行模型再设计。实验完成后,改变对学生原有的单一性终结化评价,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该实验不仅有利于让学生熟悉先进的零件建模技术,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慕课的管理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李亚荣, 杜欣
2022, 5(19): 42-44.
摘要
(
66
)
PDF
(1265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立足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发展,结合慕课大会精神,探索在产业发展、新技术革命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路径。厘清教学中的诸如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课程资源薄弱、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通过连续3年的课程改革和探索,在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课程目标分类清晰、课程设计四维融合、教学实施标准规范的课程改革示范。
基于设计思维的中医药“专创融合”课程改革思考
李银清, 梁钟艺, 李恒
2022, 5(19): 45-47.
摘要
(
120
)
PDF
(1368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精准推进需求导向、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双创”课程,是新时代新医科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该文从专业和课程改革的角度,论述并分析了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商业思维三种创新思维模式的特点,描述了设计思维操作步骤与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介绍了如何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和工具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构想。为中医药高校开展“专创融合”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专创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高校基础医学实践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病理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为例
牛保华, 董婉晴, 吴素霞, 张炳林, 席艳, 王红菊
2022, 5(19): 48-50.
摘要
(
62
)
PDF
(142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课程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病理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中的主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病理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提升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同时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技能型社会“学力”提升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陈洪琪, 矫杰, 郑慧慧, 刘卫东
2022, 5(19): 51-54.
摘要
(
72
)
PDF
(127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而且能够辅助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所需的适应能力、协同能力、生存能力。通过探究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体育教学提升技能型人才“学力”素养的方式和作用,结合临沂技师学院近年在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提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模式,旨在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设计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探索
许东, 王雪英
2022, 5(19): 55-57.
摘要
(
107
)
PDF
(1345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介绍建筑设计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该课程在线上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改善线上教学基础条件、选择匹配教学平台、提升线上教学能力、设计线上教学环节、构建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若干在线教学的经验。希望为建筑设计课程的线上教学及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就业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黄思荧
2022, 5(19): 58-60.
摘要
(
75
)
PDF
(1262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就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英语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从当前就业导向下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特征出发,分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最后提出就业导向下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融合信息技术的工程地质课程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于洋, 梁化强, 臧秀平, 张连英, 董青
2022, 5(19): 61-64.
摘要
(
76
)
PDF
(1962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背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深度融合移动学习平台的工程地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在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建设和教学等方面持续创新与改革,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评教成绩和课程目标达成度均不断提升,教学团队建设在从传统教学到信息化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育改革与发展
“四个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例
宋俊良
2022, 5(19): 65-67.
摘要
(
102
)
PDF
(1373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该文在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将“专业”“社团”“赛事”“基地”四大元素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融合,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赋能,并提出了思想引领、团建帮扶、以理想信念筑牢基地育人成效等创新点。
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肖四喜
2022, 5(19): 68-70.
摘要
(
69
)
PDF
(1263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经济格局的转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知识、科技等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表现越来越活跃,产业跨界融合速度、新业态产生速度加快,社会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该文聚焦这一背景,引入OBE教育模式,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短板和优化设计策略。
产教融合背景下活页式教材的研究与使用
赵莹莹, 庞广富
2022, 5(19): 71-73.
摘要
(
157
)
PDF
(1325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结合专业学生和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成为教材研发的新方向。基于此,该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与使用进行了分析,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各种要求,促使职业教育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培养出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专业实操技能的高水平、全面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刘润孟, 霍楷
2022, 5(19): 74-77.
摘要
(
100
)
PDF
(126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促进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稳健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分析入手,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理论成果的丰富发挥积极作用。
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汉堡大学“汉堡创意协会”合作项目为例
刘海, 高莲莲, 白涛涛, 杜洁
2022, 5(19): 78-81.
摘要
(
123
)
PDF
(129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即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社会合作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供我们选择性借鉴。该文以德国汉堡大学为例,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探讨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反思与革新
王云鹏, 霍小舟
2022, 5(19): 82-85.
摘要
(
87
)
PDF
(1411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障提出了新期待。在“双创”教育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研究从探讨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着手,阐明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并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实训、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基于TPACK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张勇
2022, 5(19): 86-89.
摘要
(
95
)
PDF
(151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内涵,也是影响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TPACK模型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借鉴。该文立足高职院校,以TPACK模型为指导,以问卷形式对河北省四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TPACK模型,提出了四阶段递进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式,并对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说明。
基于材料学科的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研究
王禹涵, 巴素英
2022, 5(19): 90-92.
摘要
(
73
)
PDF
(126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制造产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迭代。高校作为社会储备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也应不断更新。在具体实施时,高校应统一配置教学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用好资源优势,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材料学科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交叉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严红霞
2022, 5(19): 93-95.
摘要
(
94
)
PDF
(1288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螺旋理论为“政—校—企”等多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提供了新范式,结合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工作,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中德合作双元制本科项目为典型案例,探索高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合作路径,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机理、模式和实践路径,探讨“政—校—企”等主体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机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基于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为例
夏勇超
2022, 5(19): 96-98.
摘要
(
114
)
PDF
(131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不断发展,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构建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的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以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为例,阐述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校内外导师的选聘与管理、协同育人实效性、激励考核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景毅, 李嘉东, 刘向晖, 张大汉
2022, 5(19): 99-102.
摘要
(
146
)
PDF
(127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现有创业理论和国内相关创新创业研究及数据,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明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构建“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建设“挑战性学习课程”、创建“三创融合”协同教育平台、建立全流程嵌入式学生成长教育系统、建立教师能力素养可持续发展制度等,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团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
朱君怡, 李瑾璇
2022, 5(19): 103-105.
摘要
(
83
)
PDF
(1262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协同育人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得到有效落实的时代背景下,更有效地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大力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高校社团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高校社团协同育人功能,大力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对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分析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团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校社团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优化对策。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宫玉琳, 詹伟达
2022, 5(19): 106-108.
摘要
(
61
)
PDF
(126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三个维度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
花国祥
2022, 5(19): 109-111.
摘要
(
73
)
PDF
(1263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考虑新工科建设标准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提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金课”培育为载体、师资队伍为关键、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管理体制为保障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框架。根据面向对象差异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并详细讨论了实践教学平台、“金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等方面成效显著。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冯琴
2022, 5(19): 112-114.
摘要
(
98
)
PDF
(1288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推高校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运行要素,探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在设计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专业探讨该体系实现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科学发展。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刘月, 陈振斌
2022, 5(19): 115-117.
摘要
(
84
)
PDF
(1262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大学生有着个性化明显、理想信念较务实、思想更开放等特点。劳动教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实施五育并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理解新时代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从高校、家庭与大学生三大主体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思路。
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协同优化的研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工科方向专业教学与竞赛培育的有机融合
马锴, 骆曦, 华长春, 刘福才, 陈志旺, 呼子宇
2022, 5(19): 118-123.
摘要
(
97
)
PDF
(1616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与协作意识,实现专业知识学用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应届毕业生招聘和高校升学复试中常用的显性评价指标。深入推进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既是政策取向也是时代所需,以优化教学过程、构建竞赛培育体系、拓宽本科教育与行业及科研结合面为出发点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协同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抓手。该文基于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梳理了专业教学和竞赛培育体系的内涵,明确了专业教学和竞赛培育融合过程中对教学资源整合的要求,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工科专业方向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培育有机融合、协同共进的人才培养思路。
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王维兴
2022, 5(19): 124-126.
摘要
(
63
)
PDF
(126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主要简单介绍了“三全育人”的相关内容,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以明确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转变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高职学生管理体系,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推动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发展。
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王腾腾
2022, 5(19): 127-129.
摘要
(
98
)
PDF
(1263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语言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教师是交互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主要为学生创造应用语言的环境、机会和场所,而学生是交互式语言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真实的英语课堂中,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总结,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衡量和评估交互式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助于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高职扩招百万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对策略研究
李向菊, 杨少华, 郭小进
2022, 5(19): 130-132.
摘要
(
54
)
PDF
(1345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扩招百万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使高职院校面临诸多挑战。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给高职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问题。该文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改革教学与管理模式,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瞄准社会就业需求,提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相应策略,以切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基于系统视角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发展路径探究
栾敏, 吴明达
2022, 5(19): 133-135.
摘要
(
50
)
PDF
(1295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要想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付出努力。因此,该文提出以系统思维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政府进行主导,教师提供引导培育,学校提供平台保障,企业提供资源的“双创”教育系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配 位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和思考
熊克才, 盖艳丽
2022, 5(19): 136-138.
摘要
(
91
)
PDF
(1289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并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紧密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对《配位化学》的教学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完成《配位化学》的授课是符合当下形势的。该文对《配位化学》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混合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提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配位化学》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彭曙蓉, 苏盛
2022, 5(19): 139-141.
摘要
(
105
)
PDF
(1263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教育也由此跨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该文旨在针对新时代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聚焦立德树人”的要求,研究如何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教育质量。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当前的时代背景,讨论了高校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通过总结国内外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从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生态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赵满兴
2022, 5(19): 142-145.
摘要
(
73
)
PDF
(137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作为拥有较高学历的群体,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者的历史使命。该文针对生态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结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了“一核两翼”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两翼,协同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动化专业“OBE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模式探索
彭秀艳, 梁洪, 綦志刚, 丛山, 赵新华, 鲍佩华, 赵恩娇, 崔媛
2022, 5(19): 146-149.
摘要
(
119
)
PDF
(1404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在现有培养体系中探索两者融合模式,能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专业课程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网络-子网-节点对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进行分析,将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划分为4个子网,并以此归类节点课程。采用OBE教学理念对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构建融合教学体系,使内外因有机结合,为专业核心课程网络中“OBE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效整合模式提供线索。
创新方法
基于TRIZ创新原理解析“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
龚成勇, 何香如, 韩伟, 冯辉霞, 樊新建
2022, 5(19): 150-156.
摘要
(
178
)
PDF
(230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TRIZ基本原理为基础,给定假定条件,提出人才培养类TRIZ技术系统模型。从人才培养过程出发,建立教与学技术系统的功能分析模型,结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分析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获得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能力形成的关系。构建人才培养能力模型,详细介绍模型的层级和关系;结合所依托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际,解析工程认证以来,尝试构建“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的教学要素对应关系模型,并阐述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成果和关系,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多媒体环境下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金蕾
2022, 5(19): 157-159.
摘要
(
67
)
PDF
(126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与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随着科技的进步,规模逐渐扩大,模式逐渐成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行业中。高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向着现代化、未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文介绍了多媒体环境下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并根据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TRIZ创新方法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与评价
王秋萍, 谭家顶, 樊振华
2022, 5(19): 160-163.
摘要
(
88
)
PDF
(1524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发展要不断寻求创新,而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更是需要以创新领航,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该文以制造型企业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CPIC)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CPIC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引入TRIZ创新方法后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企业通过成立推广团队、组织分批集中培训学习、划分课题小组、制定推广机制等措施应用TRIZ创新方法。
TRIZ创新方法与产学研融合一体化发展探究
史艳茹, 陈建国, 陈永胜
2022, 5(19): 164-166.
摘要
(
70
)
PDF
(1401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赢得发展的主要因素。“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可以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共享。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该文分析了TRIZ创新方法与产学研发展现状,提出了TRIZ创新方法与产学研融合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项目课程(PBL)式的STEM教育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业成绩和职业兴趣的影响
余姝侨, 熊晓云
2022, 5(19): 167-171.
摘要
(
83
)
PDF
(137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的创新型的综合教育。该文研究了在技工院校开展基于项目课程(PBL)的STEM教育(STEM-PBL)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兴趣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单个组别的前测—后测的准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技能俱乐部的二至三年级的15位学生。研究使用了两类测试体系:STEM学业成绩测试(STEM-AAT)和STEM职业兴趣量表(STEM-CIS),在课程开始前和完成后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并计算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过STEM-PBL的学生生物课程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且对未来的STEM职业兴趣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九字”教学法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
陈玉珍, 陈雯慧, 哈斯同力嘎, 贾立国
2022, 5(19): 172-174.
摘要
(
98
)
PDF
(1265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总结提出了“引、论、转、范、请、例、助、设、思”等“九字”教学法。通过在“创新创业思维与训练”课程中进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重课程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业实践
创客平台下校企“轮换互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红斌, 车娟
2022, 5(19): 175-177.
摘要
(
61
)
PDF
(135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课题组在多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总结“双元”培养的主要技术路径,校企联合创建创客创新平台,在原有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延伸教学工作链,从“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实践”螺旋上升的三个层面,构建学校和企业“轮换互动”的创客式培养模式。通过创客平台搭建,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构建更多桥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进入创客创新社团学生的培养,双方共同建立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育训体系,并提出了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证明,“轮换互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模式下高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
王绍丹, 裴庭伟
2022, 5(19): 178-181.
摘要
(
99
)
PDF
(126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大多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从科学研究成果到产业创新资源的转化。创新创业模式下高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以市场化为最终目标,能够强化产学研各环节的目的性和稳定性,提升合作的有效性,带来技术革新和实际产业价值。在分析创新创业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方式的基础上,主要从高校角度对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改进
邓岩, 陈燕娟
2022, 5(19): 182-187.
摘要
(
102
)
PDF
(1305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绕区域创新发展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促进创业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精准供给,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创业基础素质、创业概念素质、产业技术素质、创业人格特质、团队合作素质等指标构成。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环境创新、制度创新等指标评价构成。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目标契合、产业契合、发展模式契合和价值观契合。为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可以从市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用导向的学科交叉型创业专业建设、灵活机动的应用型创业课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实战型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四个方面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OBE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
赵子剑, 罗正红, 夏伟荣, 舒鹦姿, 蒋霞
2022, 5(19): 188-192.
摘要
(
103
)
PDF
(133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论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成果为导向,明确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和结题优秀的标准的解决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能明确学生研究目标、监控项目研究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提高该类项目的实施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翟月寒, 张凤娜, 黄明睿
2022, 5(19): 193-198.
摘要
(
84
)
PDF
(128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愈发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高职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该文主要研究校企合作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使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进而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