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2] |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3] |
陶丹.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9.
|
[4] |
周昌荣,陈国华,刘心宇,等.对构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考[J]. 高教论坛,2008(1):75-77.
|
[5] |
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04(19):21-23.
|
[6] |
王志强.从“科层结构”走向“平台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变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22(4): 44-50.
|
[7] |
王成东,蔡渊渊.中国高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4): 4-7.
|
[8] |
胡玲,李艳杰.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基于关键性指标因素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4):75-85.
|
[9] |
邹秀琦,黄鑫云.“三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4):107-109.
|
[10] |
肖喜明,陈鸣.基于AHP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22,35(1):123-126.
|
[11] |
孙雨,胡义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改进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 66-68,73.
|
[12] |
段肖阳.论创新创业能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60-67.
|
[13] |
刘灵芝,姬玉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全一体”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5):62-65.
|
[14] |
王立杰,王华丽,王盛华.“双方向、四维度”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8(18):77-80.
|
[15] |
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318-320.
|
[16] |
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等.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31(16):155-157.
|
[17] |
I Basak, T Saaty.Group decision making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Mathematical & Computer Modelling,1993,17(4-5):10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