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编辑部公告
杂志声明!
2020-05-17
投稿须知
2020-05-17
论文模板
2020-05-14
更多>>
基本信息
主 管:黑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520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3-1604/G4
社长:张 磊
副社长:杨 爽 穆延博
责任编辑:于诗洋
出版:黑龙江格言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编辑部
电话:0451-84611887
社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100号
邮编:150010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2-09-10
上一期
下一期
理论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张振峰, 刘泽华, 谢东, 周立峰
2022, 5(17): 1-3.
摘要
(
76
)
PDF
(1567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新工科专业,专业课程涉及土木类、电气工程类和信息工程类等学科,兼顾各课程学时安排,合理规划课程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达成指标,最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探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聚焦综合能力发展的力学课程群探索与实践
纪冬梅, 刘建峰, 李敏, 袁斌霞, 王化更
2022, 5(17): 4-6.
摘要
(
69
)
PDF
(154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务是更好地培养国家和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相关方面的难点与重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的新课题。围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我校力学教研组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现代学习方式和现代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以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为依托,以课堂学习、力学竞赛和CAE考证为手段,实现了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兼顾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课程教学边界的转变。
以第二课堂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徐慧颖, 刘畅, 王晓燕, 赵翊丞, 王冰梅
2022, 5(17): 7-9.
摘要
(
62
)
PDF
(130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课程组围绕促进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医学生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项第二课堂活动。该文总结近年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探索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教学革新
《药用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梁子宁, 李斌, 陆海琳, 陈龙, 谢泽碧
2022, 5(17): 10-12.
摘要
(
65
)
PDF
(135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动物学》是应用现代动物学及传统中药学的知识和手段,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外部形态、主要功效、分类鉴定等方面有关规律的学科。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通过从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教学重点,整理与发掘对比教学知识点,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模式对比,突出地方特色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本课程在教学中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DIO理念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俞涛, 林邦强
2022, 5(17): 13-15.
摘要
(
89
)
PDF
(130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一直是教学改革研究的突破点。CDIO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与“双创”教育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梳理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现状及问题,阐明CDIO的定义及对“双创”教育的推动作用,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将CDIO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CDIO理念在“双创”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校本实践研究
王淑慧, 苏盛敏
2022, 5(17): 16-18.
摘要
(
95
)
PDF
(130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已成为就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该文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校本化实施现状出发,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校本实践,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团队评价等一系列校本化措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徐冉
2022, 5(17): 19-21.
摘要
(
57
)
PDF
(129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翻转课堂通过“信息传递”与“吸收内化”的有效结合,可以使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部分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该文在简要分析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将翻转课堂科学、系统、有效应用于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优化策略。
高校“专创融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设计》课程为例
赵丹, 谭琳, 陈娜丽, 徐阳, 冯辉霞
2022, 5(17): 22-24.
摘要
(
132
)
PDF
(133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力导向、问题导向、行动导向、结果导向”是创新创业教育倡导的四个重要教学理念,以《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设计》课程为例,按照这四个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建设标准,通过“专业+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升级、课程结构的改造、课程内容的扩展、教学方法的完善,从而提升本课程对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及质量,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国家级一流课程《农业昆虫学》课程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成效
李怡萍, 江淑平, 杜娟
2022, 5(17): 25-28.
摘要
(
94
)
PDF
(1335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线上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课程组以《农业昆虫学》一流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特色课程为例,从在线教学内容和平台选择、上好第一节线上直播课、加强环节监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优势、MOOC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思政元素穿插及线上课程教学效果等的实践与成效方面,就如何提升线上课程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一流专业课程优势进行了详细论述,为线上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基于调谐振荡器的无线输能系统教学案例研究
李燕龙, 陈晓, 朱孔亮
2022, 5(17): 29-31.
摘要
(
57
)
PDF
(142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电子线路及相关课程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工程思维和课程思政问题,该文根据通信电子电路课程的基础理论,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为核心,融入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政素养培养,设计进阶式学习的基于调谐振荡的无线输能系统。该案例设置分层次的目标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电子电路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给出并分析实现的参考方案。案例实施结果表明,提出的融合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案例具有工程性、创新性、分层次、可量化的特点,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子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现代学徒三段贯通培养探索与实践
何丹, 宋海清, 陈潇
2022, 5(17): 32-34.
摘要
(
65
)
PDF
(130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职业成长规律为理论基础,以其对职业教育的应用指导为参考,结合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的专业特点,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学徒人才分段贯通培养设计与实施。我校高职口腔医学技术现代学徒培养分为“准学徒(初学者)—岗位学徒(高级初学者)—准员工(有能力者)”三个阶段,并辅以与三段贯通培养相适应的“阶段递进专业+”课外活动,在各阶段中递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其成为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的融合与探索——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王苏彧, 薛光辉, 李庆玲
2022, 5(17): 35-38.
摘要
(
67
)
PDF
(1605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基础,响应国家煤矿智能化号召,以大力推动学科融合和跨界整合的新体系工科人才为培养理念,以煤矿机器人发展和优势为培养特色,继续探索煤矿特色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中的融合方案。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制定了具体的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将煤矿特色典型案例融入以预习、知识点讲解、作业及实验巩固为三角的知识体系中,并合理利用已初步建成的网络资源,强化从产到教、学的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中,以应用系统为核心,自主一体化设计各项实验,培养交互创新式实践与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完整地实践到应用场景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路;并基于创新理念,对接后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以及科研项目,为最终构建产、教、学、研四位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改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制革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苏小舟, 刘罡, 郑瑾, 陈守辉
2022, 5(17): 39-42.
摘要
(
79
)
PDF
(136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专业课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TRIZ创新理念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使用TRIZ创新方法,对《制革工艺学》课程体系进行重建与优化。将《制革工艺学》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转化为TRIZ系统中的技术冲突重现过程,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发明原理溯源、技术进化定律分析及冲突科学解决的理性思考过程,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掌握和使用创新工具的能力,为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高度融合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王洁松, 王许益, 王海
2022, 5(17): 43-45.
摘要
(
89
)
PDF
(1447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职专业建设中,实训实验平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平台,大数据实训平台在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和科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赛教融合,从实训环境和实训项目两方面,自主搭建适用于日常教学和备赛实训使用的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不仅可“低成本”地实现该专业所需的大数据实训平台,又可“高收益”地提高师生双方的专业技能,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
实践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李琰
2022, 5(17): 46-49.
摘要
(
49
)
PDF
(136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该文以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实践为导向,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改革,探索《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姜思洁
2022, 5(17): 50-52.
摘要
(
59
)
PDF
(132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将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在高职数学教学,对于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分析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运用数学建模思想的制约因素,最后就更有效地发挥数学建模思想的积极作用、推动高职数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出实施策略,旨在为促进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微课混合式教学在成人大专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薛玉蕊
2022, 5(17): 53-55.
摘要
(
52
)
PDF
(129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大专教育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提高成人大专教育的兴趣性、灵活性以及信息化程度,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化教学理念以及成人继续教育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微课教学方法,并围绕微课混合教学方式开展了教学方法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赋能教育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研究
杨智明, 夏春梅
2022, 5(17): 56-58.
摘要
(
57
)
PDF
(1301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工科背景下,以赋能为目标,优化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做“减法”,在价值、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上做“加法”,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塑造。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果都有所提高。
学习目标导向的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改革
宫萍萍, 胡立坤, 施武生, 陈柏轩
2022, 5(17): 59-62.
摘要
(
77
)
PDF
(185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实验开展方式强调实验内容导向,有弱化能力培养的倾向,为此,提出融合工程设计思维的学习目标导向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方法。以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学习目标为导向,嵌入工程设计思维训练,构建具有复杂工程问题特点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以自制实验平台为载体,按“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思路开展实验教学,实施“五环节”的实验教学改革。近三年的实验教学改革表明,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的直观获得感增强,内隐的工程设计思维得到训练,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姜春懿
2022, 5(17): 63-65.
摘要
(
70
)
PDF
(129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转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加强教学评估等,才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发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对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和深入探索,以便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综合发展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GIS专业人才生态环境素养培育探索
陈西, 江岭, 王春, 黄骁力
2022, 5(17): 66-69.
摘要
(
58
)
PDF
(144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针对本科院校GIS专业应用型人才生态环境素养培育现状及该专业在“理论-实践-应用”培养过程的难点问题,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围绕GIS环境素养“基础理论、实施方式和培育成效”设计三个模块,构建“课堂理论教学、课下技能实践和课外创新竞赛”多维一体的GIS环境素养培育实施体系。结果表明,通过培育,能较好地提升GIS专业人才的生态环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GIS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需求。
教育改革与发展
“金课”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王翘, 周星辰, 幺晨, 王优, 叶婉琦, 罗晓敏
2022, 5(17): 70-74.
摘要
(
111
)
PDF
(144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课程能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且较为精准地体现“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速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亟须匹配科学客观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该文结合“金课”要求和“双创”课程特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需求评价、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这3项一级指标,共制定7项二级指标和18项三级指标,构建了“金课”视域下创新创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和具体评价指标,并指出后续研究应结合创业数据,强化创业全过程可持续量化跟踪评价、建立实施效果定期评估机制,以期构建适合不同创业背景、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创业方向的创新创业“金课”质量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打造新医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
郭睿, 寇铭真, 魏屹晗, 赵洋, 魏铮, 王春妹, 李晓霞, 胡立志
2022, 5(17): 75-79.
摘要
(
137
)
PDF
(165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已实施多种政策与举措用来提高高校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学生缺乏独立选题能力、科研技能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及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等问题。因此,该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通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分层分类,兼顾全员化与个性化培育,激活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双创”价值观,掌握开展“双创”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闭环。
“双创”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角色转换路径探析
赵小娟, 叶云
2022, 5(17): 80-82.
摘要
(
61
)
PDF
(130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改革的重要措施,而教师是“双创”教育的实施主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基于“双创”背景,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现状,并从创新创业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角色转换路径提供借鉴或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水平。
“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分析
任强, 陈玲
2022, 5(17): 83-85.
摘要
(
82
)
PDF
(130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以三峡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基础,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等多个层面,深度探讨了三峡大学“双服务”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的基础以及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活动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的策略。
从知识图谱看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基于CSSCI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
张兰华, 王晓艳, 马敏, 马华, 李玉娟
2022, 5(17): 86-90.
摘要
(
111
)
PDF
(159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对专业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CSSCI数据库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为基础,采用专业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数据以及文献研究的主题聚类,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围绕创新教学和实践的6大主题。基于文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5条参考建议。
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析及启示研究
徐宁, 霍楷
2022, 5(17): 91-94.
摘要
(
70
)
PDF
(142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该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析,汲取优秀经验,为我国创新创业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欣, 范天姿, 朱登云
2022, 5(17): 95-98.
摘要
(
77
)
PDF
(159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从就业方式、就业行业、就业单位、就业地域4个方面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当前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帮扶精准化、就业市场开拓全面化、就业竞争资本专业化、职业价值观教育社会意义化等对策,建立更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高职护理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研究
卫舒春, 李军, 张海
2022, 5(17): 99-102.
摘要
(
57
)
PDF
(142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未能与德育深度融合,导致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目标。该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开展研究,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该文指出,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需要明确创新创业动机,搭建“五位一体”思政工作格局,拓展融合渠道,补足德育主体内容,并加强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的现实困境和应对路径研究——以X高职学校为例
倪晓添, 霍震, 张璐斯
2022, 5(17): 103-107.
摘要
(
66
)
PDF
(143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X高职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析、实地调研、现场访谈交流等,发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如学生“双创”意愿不强、“双创”师资能力不高、“双创”课程单一和“双创”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低等。结合X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提出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激发第二课堂“双创”育人活力,访企拓岗、层层推进创业孵化,以赛促创,高质量提升创业率等应对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乔利利
2022, 5(17): 108-110.
摘要
(
63
)
PDF
(132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数字化和互联网发展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该文围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互联网+”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希望借助互联网资源打造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建设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陈婧, 庄薇
2022, 5(17): 111-114.
摘要
(
128
)
PDF
(145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对418名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相应对策。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总分为2.50±0.53,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创新思维3.06±0.78分,创新动机2.81±0.70分,想象力2.53±0.73分,创新技能2.31±0.63分,创新人格2.02±0.70分,担任职务、社会实践、参赛经历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3个主要因素(
P
<0.05)。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院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勇于担任项目活动的负责人,以各类大赛为契机,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霍楷, 安澜
2022, 5(17): 115-119.
摘要
(
67
)
PDF
(151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数字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新业态、保守创业择业观、线上“双创”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剖析信息时代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的全新“双创”教育体系与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苏江, 童杰, 卞青青
2022, 5(17): 120-123.
摘要
(
64
)
PDF
(130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该文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出发,归纳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实践平台、经费投入、学生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特点,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理工科大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案例
郑海霞, 杨萍, 强建国, 贺瑗, 张淑珍, 李春玲, 马晓, 王富强, 宋鸣
2022, 5(17): 124-126.
摘要
(
89
)
PDF
(145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构架,通过分析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分析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阐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教学实践体系的特色举措,展示学生在此平台取得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宝贵经验。
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三全育人”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探究
陈芹, 郑月龙
2022, 5(17): 127-131.
摘要
(
127
)
PDF
(138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不仅是检验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体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应坚持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方向指引,明确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的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融合育人模式,从而推动财经类高校培养出具有突出创新精神与较强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
“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业指导能力的提升路径
邓倩妮
2022, 5(17): 132-134.
摘要
(
78
)
PDF
(1297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个高等院校也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将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就业可选择范围明显扩大,能够有效减少就业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能够与学生深入交流,是“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一员。如何使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让其更好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进行指导,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每个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该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的现状,提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实践路径的研究——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彭妹, 胡玲燕
2022, 5(17): 135-137.
摘要
(
228
)
PDF
(1442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实践路径以及二者结合的研究在多数院校中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种初级阶段的表现首先是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与市场化的结合程度低,其次是实践路径与专业知识的理论研究之间有一定差距,最后是二者结合的程度不够紧密。因此,该文通过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进行调查,得出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成果,并加以分析。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调查情况为缩影,将其扩大到整个职业教育行业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实践路径问题,在对二者进行分析之后,该文针对这些分析结果提出有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实践路径优化的相关对策。
模式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陈玉清
2022, 5(17): 138-141.
摘要
(
73
)
PDF
(130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入信息科技化时代以来,我国不仅综合经济实力有了稳步提升,高职教育行业也进入新阶段。相比以往,当前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迫切需要与时代接轨,要立足“互联网+”技术背景,将移动互联网在生活中的便利性凸显出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之中,创设具有创新价值的教学模式。这需要高职教育教师共同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进行推陈出新,将互联网技术优势应用到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体系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吴鹏
2022, 5(17): 142-144.
摘要
(
58
)
PDF
(129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模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变革而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我国教育部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期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政策,做好学生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工作,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该文将主要就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侯欣羽
2022, 5(17): 145-147.
摘要
(
70
)
PDF
(132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模式的转变,各大高校都在加大对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期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创业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成了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该文首先对当前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我国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职动画专业中动作设计课程的实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屠祥
2022, 5(17): 148-150.
摘要
(
61
)
PDF
(129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设计是动画制作的核心与基础,合理的动作设计能够表达角色的真实情感,推动动画剧情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动画专业动作设计教学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动画专业的市场发展特点,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高职动画专业实景化教学,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了解动作设计的基本规律。该文以动画专业动作设计风格与差异性分析为基础,明确在动作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进一步阐述动画专业动作设计课程实景化教学的主要方向,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实例,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系统学习动画制作。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探讨与研究
孙静
2022, 5(17): 151-153.
摘要
(
59
)
PDF
(129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我国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也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一定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和发展上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成了学校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基于协同育人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包凡彪, 黄宝山, 熊南峰
2022, 5(17): 154-156.
摘要
(
67
)
PDF
(153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方法。该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以协同育人为教育方针,构建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探讨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科教融合理念下研究生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周惠敏, 鲁玺丽, 薛丽莉, 佟运祥, Alex Shuicev
2022, 5(17): 157-159.
摘要
(
133
)
PDF
(130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教融合理念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推动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对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科教融合理念下,如何改革、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该文以研究生学位课“纳米材料学”为例,对科教融合理念下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实践型专业“研赛炼”师生互促模式研究
卢宗亮, 潘星辰, 黄坛俊, 周国林, 李晓纯
2022, 5(17): 160-164.
摘要
(
71
)
PDF
(160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型本科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对系统的实践锻炼具有客观需求,专任教师也需要支援参与科研工作的本科生团队。基于两者的需求结合点,提出实践型专业“研赛炼”师生互促模式,并以笔者供职单位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进行3年的实践发现:学生能够在该模式中获得奖项、提高实践能力,教师能够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该模式的贯彻落实既需要专任教师科学地进行科研项目的分解、项目团队管理和人才队伍的传承发展,也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及内生动力。该模式的探索能够为实践型本科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提供参考。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与生态学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研究
赵满兴
2022, 5(17): 165-167.
摘要
(
60
)
PDF
(145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全面振兴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文明建设需要大量园林专业人才。生态学学科与园林专业有机融合,有利于园林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该文针对园林专业存在的与生态学融合度较低的问题,按照“继承、特色、创新、实践”的培养思路,通过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综合改革,加强学生生态学理念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特色鲜明的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方法
“PBL-TBL”双轨教学法在管理哲学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孙新波, 孙亚琪
2022, 5(17): 168-171.
摘要
(
109
)
PDF
(1447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哲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在构建管理类知识体系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此现状,探索式地将以问题导向、团队协作为主要手段的“PBL-TBL”双轨教学模式引入到管理哲学课程。课程试点研究表明,“PBL-TBL”双轨教学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强化了管理哲学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满足新文科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创新思维驱动下充分利用短学期催化师生科研水平
伍平凡, 王茜, 赵晨琪, 潘瑞, 肖滋成
2022, 5(17): 172-174.
摘要
(
83
)
PDF
(1339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学期因其集中度和灵活性在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阔视野、独立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效果,逐渐被众多高校采纳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短学期开展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特色实践教学课程、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该文以科学创新为视角,从理解内涵、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如何高效利用短学期,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观念,催化师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学生共同成长,进而与国际高校接轨,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形式研究
耿秀明
2022, 5(17): 175-177.
摘要
(
59
)
PDF
(129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教育目的,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院校都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教学改革,但考核形式的改革明显落后于教学改革。为提升学生职业规划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研究适合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形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借鉴现有的考核形式及实际经验,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考核形式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于古典园林审美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审美素养调查研究——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林建华
2022, 5(17): 178-180.
摘要
(
67
)
PDF
(1301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审美认知中的表现,结合园林审美的地域优势,整理现有的资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融入审美教育,旨在为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提供参考,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审美境界相结合,达到完善和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最终目标。
基于微课的《免疫学检验》理论课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研究
张改, 王书伟, 陈松建, 李振江, 钱丽丽, 马云云, 陈巧格, 常方方
2022, 5(17): 181-185.
摘要
(
110
)
PDF
(148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疫情背景下,采用基于微课的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模式,深入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闭环线上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全过程学习成绩和教学参与度指标等后台数据,评估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以微课为基础的《免疫学检验》理论课多平台联动线上教学模式可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且不适宜长期单独应用。
创业实践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以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导论为例
陈祥, 郝凌云, 陆慧, 吴钟鸣, 李新华
2022, 5(17): 186-188.
摘要
(
89
)
PDF
(137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教融合课程是推进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根基,是实践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单元。该文从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教学体系视角,设计了多元化路径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课程目标,确立了产教融合课程的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途径,探索了多元化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方法,构建了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型产教融合教学体系。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模式构建,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叶勇
2022, 5(17): 189-191.
摘要
(
66
)
PDF
(129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呈现出很大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管理机构,担负着为各行各业提供多样化人才的职责。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教融合强化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准性,有效解决了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等方面的问题。该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分析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探索
黄杰, 杨凡, 曹阳
2022, 5(17): 192-194.
摘要
(
75
)
PDF
(1359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信息化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术且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人才。然而传统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所开设的专业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于该方式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与当前的产业需求不适应,学生不具备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较难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该文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创新环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基于产教融合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袁芳, 邱诗铭
2022, 5(17): 195-198.
摘要
(
171
)
PDF
(130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和环境。除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工科专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文简要介绍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实践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丰富和改革实践教学,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精神都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