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健.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 蔡映辉,丁飞己.从能力培养到全面发展——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75-82. [3] 王勤香. 高职高专《水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12):97-100. [4] 曾秀存,许耀照,白生文,等.课程思政背景下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22,38(5):104-110. [5] 梅孝安,李宏民,李春来,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电子类课程教学模式实践[J].电子技术,2022,51(3): 142-143. [6] 牛燕宁,宋术双.基于慕课+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优化——以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地质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5):84-87. [7] 王锦,马玮玮,姜现瑞,等.融“学、评、考”于一体的病理学实验TBL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 2022,38(5):117-121. [8]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9] 李军秀,梁谦,尚国秀.新工科背景下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J].大学,2021(43):143-145. [10] 徐翘,龚淼.水力学教学创新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2,13(19):113-115. [11] 王彤,朱俊兰.课程模块化背景下的微格教学改革[J].新教育,2022(31):32-35. [12] 陆国栋,王小梅,张聪,等.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设计、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9(7):6-11. [13] 陆国栋,吴英策,陈临强,等.基于主客观综合的高校大学生竞赛质量评价探索——以44项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9(5):76-81,87. [14] 焦燕灵.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