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2] 蒲清平,雷洪鸣,王馨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160-170.
 [3] 韩鹏. 对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8):58-60.
 [4] 张润霞,张瑜,李娜,等.“双碳”背景下能动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2):149-153,213.
 [5] 冯涛,李擎,杨旭,等.“电路实验技术”课程智慧化教学系统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2):154-160.
 [6] 刘菲菲,李军,张纪刚,等.虚实结合的土木综合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42(11):102-105,140.
 [7] 林觅,关宏宇,葛春华,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有机化学实验课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9):181-182.
 [8] 岑耀东,李振亮,郭瑞华.基于“课程思政+OBE+智能制造”的《材料加工基础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23,58(5):50-53.
 [9] 高明明,胡振,苏继新,等.面向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创新类实验课的选题方法探索[J].河南化工,2023,40(9):68-70.
 [10] 王晓岗,许新华.以培养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大型仪器开放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38(6):181-184.
 [11] 郭举,王相勇,罗贞标,等.基于OBE教学理念设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3(5): 137-139.
 [12] 李睿,何敏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评价量规设计模型与实践案例研究[J].数字教育,2023,9(1):77-84.
 [13] 杨中秋,杨艳平,李海燕.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方案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 105-107.
 [14] 赵焕新,于三三,张学军,等.面向产出的实验课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2(2):32-39.
 [15] 胡玮,尹仕,邓春花,等.三明治教学法和评价量表在电机与电气控制实验课程中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37-41.
 [16] 朱亚彬,韩笑,牛原,等.工科物理实验课程的量化评价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8,28(S1):8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