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凤宝. 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2] 徐建行. 我国新工科建设政策的演变逻辑与优化——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 2020(7):57-61. [3] 田书芹,王东强.新工科“合格+”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59-64. [4] 朱正伟,李茂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46-53. [5] 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6] 秦璐,董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江苏高教,2022(12):90-94. [7] 吴明晖,刘珊珊,颜晖.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进情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35-40. [8] 徐晓飞,沈毅,钟诗胜,等.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8-24.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10] 罗远新,王树新,李正良,等.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31-36. [11] 邱勇.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23(11):4-7. [12] 李咏梅,周虹,章盛祺.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学生体验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24-29. [13] 蒋文春,王宗明,刘会娥.新时代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21(5):41-44. [14] 李洪山,陈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21(11):165-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