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付钰,李爱霞,靳伟.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J].现代教育管理,2023(2):12-21. [2] 成尚荣. 努力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领域、新赛道[J].人民教育,2023(2):21-24. [3] 张金霞,江克营,孙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3):112-114. [4] 马英,黄芙蓉. 新时代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践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74-76. [5] 王晓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境域下的社会实践教育[J].人民教育,2022(5):40-43. [6] 檀传宝,吴越菲,郜思睿,等.简单提倡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获得感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51-56,96. [7] 费兰兰.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5):82-85. [8] 颜秉明. 非对称效应理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82-85. [9] 冯琴.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19):112-114. [10] 李海娟.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08-111. [11] 彭立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78-80. [12] 顾珍.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5):66-68. [13] 邓欢,严敏.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96. [14] 张金辉,梁博通.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6):56-58. [15] 钟晨. 高职学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235-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