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雪梅,马红亮,吴海梅.教学存在、社会存在及认知存在关系研究——以基于MOOC的混合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4):71-78. [2] 胡应模,吕凤柱,安琪,等.《高分子物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 165-167. [3] 许慧珍. 基于MOOC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7(3):69-72. [4] 曾静蓉. 基于移动端的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西北政法大学文学课程为例[C]//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2018(11):390-399. [5] 陈思.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J].青春岁月, 2017(5):124-125. [6] 罗春燕,陈卫星,杨晶晶,等.《高分子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21): 180-181. [7] 罗群英. 基于网络资源的“两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06(8):52-53. [8] 刘伟,周登凤,陈小澄,等.以聚丙烯发泡材料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串联高分子物理知识点[J].高分子通报,2022(6):95-101. [9] 赵永建,祝春美,赵冰泉.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5(9):148-149. [10] 赵卫红. 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0-42. [11] 陈影叶.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0):50-51. [12]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教育设备信息, 2002(5):50. [13] 单文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贵州教育,2006(6):30-31. [14] 刘晶如,俞强,张洪文,等.高分子物理精品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9,26(5):47-5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