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人民之声, 2024(2):1. [2] 于萍,耿晓中,鲍杰,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5(4):120-123. [3] 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4] 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5] 黄子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创融合”路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4,46(6):39-41. [6] 刘瑞,张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4(22):54-56. [7] 刘优平,王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24(12):49-51. [8] 龙冬,韩舒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建设及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4,23(10):16-21. [9] 韦婉.“大思政”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J].大学,2025(4):185-188. [10] 梁洪耀,姚玲,吴英豪.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5,36(1):10-12. [11] 陈伽淇. 新文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分析——以“三个课堂”为研究视角[J].未来与发展, 2025,49(2):63-68,54. [12] 赵明锴. 政校企协同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农业,2021(30):4-6. [13] 王先昌,韩卫国,李永斌.“专创融合”导向下工业设计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例[J].中国包装,2025,45(2):150-155. [14] 袁金凤. 基于“三链融合”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5,44(2):139-146. [15] 李丽坤,陈丙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机械职业教育,2021(3): 5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