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淑芬,刘晖,李建勇.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J].中国冶金教育,1997(3):28-31. [2] 顾佩华. 新工科建设发展与深化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9):10-14. [3] 覃川. 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108 [4] 于爱国,梁德东,马本华,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53-56. [5] 文韬. 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83-86. [6] 乔丹丹,靳标,张贞凯.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11): 94-95. [7] 谭志,马鸿雁.国际视角下电气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21(1):40-48. [8] 曲强,陈雪波,李琦.新工科背景下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247-248. [9] 刘悦婷. 基于OBE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6(1):116-120. [10] 张瑜,吴雪冰,史水娥.电子信息类专硕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方法初探[J].高教论坛,2021(2):94-96. [11] 张辉,王杨.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24(4):61-64. [12] 谈玲珑,汪青,王亓剑.面向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196-197. [13] 王昕,华臻,魏广芬,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3):104-106. [14] 田亚楠.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通信工程为例[J].物联网技术,2022,12(8): 139-141. [15] 单纯,李春燕,张子龙.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软件导刊,2022,21(7)1:84-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