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训儒,郭秋菊,姚兰,等.地方高校“林学+”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产业,2021(11):54-59. [2] 朱洁,黄海平.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校计算机微专业建设探索[J].软件导刊,2019,18(11):172-175,179. [3] 朱伟,郑凯.大规模网络课程时代普通地方高校小微专业群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 64-65. [4] 殷可欣. 在线微专业教育服务模式探索与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0. [5] 王蓉. 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115-116. [6] 蒋求名,孙丽娟,王磊.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 241-243. [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EB/OL].[2022-12-1].http://www.moe.gov.cn/jybxxgk/xxgk/neirong/fenlei/sxmlgdjy/gdjybkzysz/. [8]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9] 高青霞. 在线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10] 陈龙,王楠,冯丽丽.地方高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以D大学会计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2):152-155. [11] 梁碧涛. 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4):1-2. [12] 李子华.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8-121. [13] 刘宽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再认识[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4):72-77. [14] 陈光,吴春岩.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51-152. [15] 白勇,罗文娟.微专业对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设计的启示[J].科学咨询,2020(53):73-74. [16] 张志萍,吕宵宵.大数据微专业建设初探[J].计算机时代,2019(8):68-70. [17] 叶庆,吴玺.“智慧能源系统”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1,8(49):83-85,89. [18] 张志强,张洪,杨洪,等.基于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微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0):11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