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廷祝,黄艳,杨建宇.“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认识、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7):33-39. [2] 宋勇. 化工原理模块化教学方法探索[J].学园, 2015(27):63-64. [3] 李景林,闫守轩.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的多维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21,37(4):90-96. [4] 何宁. 大思政格局下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路径探讨[J].教育观察,2021,10(17):33-35. [5] 谭梦媛,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3):27-38. [6] 戴绍港,罗志增,徐江荣.以创新实践课为载体的科研育人模式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1):68-73. [7] 刘盾,张凌.所有教研序列教授都担任书院导师,院系、学工、书院协同育人——南科大:科研与育人水乳交融[N].中国教育报,2019-08-12. [8] 郝卿,陈振兴,薛建航.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4):6-10,15. [9] 肖慧欣. 墨西哥科研育人模式及其启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2):123-124. [10] 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11] 赵雯璐,唐秀娟.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20,47(10): 185-186. [12] 林健.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13,24. [13] 王海骊,张晓彤.关于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9-21. [14] 凝聚团队核心力量,打造科研育人特色[EB/OL].(2020-05-15).http://kyc.whxy.edu.cn/info/1037/169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