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晓虎,刘慧卿,黄世军,等.碳中和背景下高校能源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36(10):51-54. [2] 张怡,焦石,尚桐羽,等.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银行家,2022,39(3):69-71. [3] 郭小峰. 构建中国低碳人才政策支撑体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1):42-48. [4] 温梦瑶. 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23,23(4):71-75. [5] 伞晓广,高恩军,李雪,等.碳一化学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山东化工,2017,46(2):93-94. [6] 黄珍,贾明,刘慧.双碳目标下高校建设“低碳科技与管理”专业的探索[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4):60-73. [7] 乔路,王佳音.光伏产业人才引培现状及对策建议[J].河南科技,2022,41(9):155-158. [8] 薛振乾,谢祥,马浩铭,等.CO2捕集、利用和封存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全球案例分析和启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23,42(6):1-8. [9] 刘仁厚,杨洋,丁明磊,等.“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构建及创新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22,38(4):8-15. [10] 周成. “双碳”政策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与理论框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94-112. [11] 李卓,井贺然,周婷月,等.“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2,46(7): 83-86. [12] 张友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1,13(3):77-85. [13] 张彬,贾强,侯超,等.“双碳”战略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的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21, 41(9):57-61. [14] 张厚美. 适应“双碳”需要培养专业人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2,38(5):64-67. [15] 储昭卫. 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的意义、策略与评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J].阅江学刊,2021,13(5):61-71. [16] 杨罕,彭建标,肖汶,等.“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能源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J].科技导报, 2022,40(6):67-72. [17] 廖义红. 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有效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0(1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