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建春,李早元,杨世箐.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43-45. [2] 夏露,王旭升,郭华明.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设[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1(28): 110-114. [3] 陈天明,严金龙,邢晓平,等.地方工科院校 《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点建设思考[J].广州化工,2021(49): 196-198. [4] 杨百忍,沈丹.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类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探索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257-258. [5] 宋青,周亚军,汪福俊,等.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内涵、基本遵循与实践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6): 28-34. [6] 杨婧. 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智能制造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人事人才,2022(7):148-150. [7] 颜士刚,冯友梅,李艺.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一兼论“三层结构”模型的生成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49-54,106. [8] 刘振天. 高校教学评价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一项基于数据、调查和观察的新发现[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93-100. [9] 潘思东,周国华.专创融合下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3,32(1):28-33. [10] 刘雅举,王娟,刘宇.“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电路基本理论》课程为例[J].国际教育论坛, 2022,4(2):81-83. [11] 王雪艳,丁武军.高校“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181-185. [12] 赵春宇,吴玉泾,范克胜,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育人模式优化探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2,38(6): 107-110. [13] 薛利利,陈天明,王忠军,等.应用型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思考[J].环境教育,2023(5):62-65. [14] 刘雪梅,何照亮,章海亮,等.基于“双一流”与“双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生为例[J].大众科技,2022,24(11):1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