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乐乐,李莉,张斌,等.中国油气储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油气储运,2021,40(9):961-972. [2] 左丽丽,侯磊,李兆慈.油气储运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23(5):43-46. [3] 何利民,吕宇玲,杨东海,等.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时代油气储运本科教育应对策略[J].油气储运, 2022,41(6): 694-699. [4] 帅健. 管道及储罐强度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5] 张劲军,何利民,宫敬,等.油气储运理论与技术进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5): 422-426. [6] 张振永,周亚薇,张金源. 国内天然气管道强度设计系数的评估研究[J].天然气工业,2017,37(4): 116-122. [7] 刘啸奔,张宏,张东,等.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油气储运设施安全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9): 51-53. [8] KHANUKHOV K M.Causes of failures in steel tanks and improved operating safety[J]. Chemical & Petroleum Engineering, 2003, 39(9):619-623. [9] 黄维和,宫敬,王军.碳中和愿景下油气储运学科的任务[J].油气储运, 2022,41(6): 607-612. [10] 王晓峰,蒲明,宋磊,等.氢气与天然气长输管道设计对比探讨[J].油气与新能源, 2022,34(5):21-26. [11] 吕晓方,柳扬,周诗岽,等.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 39(24): 141-142. [1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Z].2022. [13] 汲婧,孙联文,蒲放.大班研讨式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10):5-9. [14] 李志义. 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5):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