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佼佼,孙涛,陈健,等.人工智能实验课程从“线下”向“线上”的转变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24):29-32. [2] 丛山,鲍佩华,苑硕,等.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器学习”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1):7-10. [3] 贵向泉,高祯,李立,等.“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29-131. [4] 方兵. 推动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4(3):94-99. [5] 徐国艳,余贵珍,周彬,等.产教研融合建设研究生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探索——以自动驾驶方向人工智能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96-200. [6] 原千慧,贾积有.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分析与建议[J].教育家,2020(4):16-17. [7] 曾海,王竹青,邱崇光.基于元模块法构建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模型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71-76,87. [8] 刘洁怡,周佳社,王新怀,等.人工智能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3):252-255,265. [9] 郭炯,荣乾,郝建江.国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91-98,107. [10] 王帅杰,汤倩雯,杨启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国际观察:挑战、应对与镜鉴[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5):106-112,120. [11] 李运福,王斐.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何为”——基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在哪里》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4):32-38. [12] 刘璐,张新峰.产学研协同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度学习”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6):73-77. [13] 郑庆华. 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教研究,2024(3):1-7. [14] 吴岸雄,赵嘉凌,黄少伟,等.多模态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实验服务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4): 188-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