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1-9. [2]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 马陆亭.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4] 杨冬. 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 19-27. [5] 林建华. 工程教育的三种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21(7): 15-19. [6] 王立忠.笃学笃行向海图强[N].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01-16(05). [7] 邓晖,张士英.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N].光明日报, 2022-10-25(05). [8] 吴子昂. 习近平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2. [9] 吴有生,司马灿,朱忠,等.海洋装备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J].前瞻科技,2022,1(2):20-35. [10] 马会环.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以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42):6-9. [11] 史治国,徐贞,吴叶飞,等.核心课程内涵优化的探索实践研究——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7):18-21,27. [12] 姜晓轶,潘德炉.谈谈我国智慧海洋发展的建议[J].海洋信息,2018(1):1-6. [13] 王小谟,陆军,彭伟,等.加速海洋“新基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J].科技导报,2021,39(16):76-80. [14] 姚郁. 面向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智慧海洋学院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