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2): 26-35. [2] 张良, 袁永俊, 陈祥贵,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多学科交叉共建的探索与实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8): 79-81. [3] 程志, 韩云山, 刘兰, 等. 新工科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中北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2): 168-171. [4]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5] 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 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 1-13. [6] 袁文杰, 姬芳玲, 赵婷婷, 等. 新经济形势下的生物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J]. 生物工程学报, 2022, 38(12): 4789-4796. [7] 李伟光, 蒋柱武, 梁恒,等. 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比较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1): 27-32. [8] 王建军. 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实践课程建设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2): 28-31. [9] 陆国栋.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2): 14-17. [10] 沈玲, 曹卓松, 孙先锋, 等. 新工科背景下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0, 18(4): 69-73. [11] 李银凤, 刘晓柱. 发酵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 轻工科技, 2019, 35(7): 156-157. [12] 王远山, 牛坤, 程峰, 等. “生物工程设备”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J]. 生物工程学报, 2022, 38(12): 4797-4807. [13] 刘俊颖, 王一威, 关新雅. 新文科与新工科价值共创模式研究:共生、场景与实践[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 1-6. [14] 杨文斌. 产学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2): 54-60. [15] 张春良, 刘长红, 江帆, 等. “多元协同、多维评价”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3): 112-116. [16] 唐娜, 樊志, 郝庆兰, 等. 面向新工科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 2017 (6): 38-42. [17] 杨盛超, 张新宇. 新工科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 2022, 8(31): 152-155. [18] 张欣婷.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CDIO理念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科学, 2022, 13(5): 126-127. [19] 张建, 赵国虎, 尚琼, 等. 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作[J]. 甘肃高师学报, 2019, 24(2): 75-77. [20] 彭贤杰, 桑铭晨, 樊秀娣. 俄罗斯新型研究型大学“三维支柱”构建机理与实施特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6): 16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