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卉,韩婷,黄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有效的本土化大学生科研学习形式:基于三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1):5-10. [2] 尹洁,李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5):21-22. [3] 吴江,张文博,潘耀芳,等.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58-159. [4] 文涛,朱大勇,黄景荣,等.协同创新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3(6): 20-23. [5] 刘宁宁. 本硕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衔接现状及其成效研究——基于1464名学术型硕士生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08-113. [6] 孙振平,徐玲琳,朱洪波,等.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并打通本—硕—博培养隔离带的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220-221. [7] 赵志涵. 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11):151-153. [8] 曾空,徐方平,高静,等.教育转型下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4):123-129. [9] 巴鹏,张秀珩,巴和平.本硕贯通创新培养模式对创新实践教学的影响[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6): 211-213. [10] 郭卉,韩婷,黄刚.科研实践共同体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中的学习经历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2-47. [11] 王贵鑫,昝乡镇.基于团队协作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5):205-207. [12] 刘敢新. 基于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 133-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