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国庆.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与当前改革重点[J].当代职业教育,2023(1):4-10. [2] 米高磊. 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政策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15):21-29,45. [3] 赵晓燕,袁二凯,马建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 18-24,59. [4] 刘育锋. 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2,23(10):5-7. [5] 逯长春,王珏.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关键点、挑战与应对策略[J].成人教育,2022,42(12):60-65. [6] 何辉,张英.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应然路径及实践策略——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 2024,23(21):3-9. [7] 陈沛酉. 省域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样态及其逻辑——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23,44(14):20-28. [8] 朱军,张文忠.基于能力层次结构理论的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教学衔接探究[J].职教论坛,2020,36(8):54-58. [9] 周建松,陈正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新定位与新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22(8):97-102. [10] 李小文,陈鹏.中高职一体化的亚洲模式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4(14):13-21. [11] 高永祥,蒋立正,丁明军.智能时代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路径创新——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2024,23(18):3-9. [12] 徐伟. 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新使命——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88-95. [13] 宋春林.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50-56. [14] 董宁然.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机衔接模式的内涵、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8): 28-3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