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高萍,王志明.生态学视域下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17):48-54. [2] 鲍丙飞,曾子洋,肖文海,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产业发展的空间效应——以江西省80个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0):2720-2735. [3] 刘腾,刘祖云.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2):51-62. [4] 耿乐乐.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6):99-108. [5] 林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9. [6] 王志新,韩志达,张惠国.知识经济背景下产业学院的角色演进与策略重塑[J].中国高校科技,2024(2):69-74. [7] 苏志刚,徐旭英.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的表征、问题与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3(10):65-69. [8] 宋保平,张素珍,李艳芳,等.自然地理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3): 141-147. [9] 吴向明,詹佳丽.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基层教学组织协同发展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 150-155. [10] 徐兰,李玮炜,王志明.适应性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及行动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 85-91. [11] 宋亚峰,潘海生,王世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布局与生成机理[J].江苏高教,2021(2):112-118. [12] 周志艳,陈新文.基于势科学和教育立场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反思[J].教育与职业,2021(23):35-42. [13] 王成斌. 政产学研用一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23(5):10-13. [14] 叶耀辉, 廖学强,王海霞, 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基于16份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24(2):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