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晓东. 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2] 崔丽,楚静.创新型人才的“基因”观察与培养——麻省理工学院(MIT)经验之启示[J].教育探索,2014(1):156-157. [3] 袁川. 适应与务实:日本东京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64-69. [4] 朱晓丹. 国外研究性教学现状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45-49. [5] 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6] 刘紫燕. 指导SRT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大学教育, 2014(11):105-106. [7] 高瑞苑,张海容.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80-182,186. [8] 石梦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61-62. [9] 刘高福,楚亚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贵州三所师范院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4):16-19. [10] 吴永革,马俊峰,于湘晖,等.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2): 129-133. [11] 冀霞,徐良雄,毛露甜,等.现代分子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性研究项目结合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35):97-100. [12] 冷雪,贾连群,刘慧慧,等.“一主线—三融合—双结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以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 2023,41(19):42-44. [13] 刘丹,王晓冬,杨楠.高校课程问题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BIM建模与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25(6):161-164. [14] 阮颖,刘博宇,黄勇.讨论式教学法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3(30):157-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