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宝民.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19-20. [2] 周如川,吴泳慧.德技并修视域下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4):35-40. [3] 肖凤翔,王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质的规定性[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1):83-91. [4] 邵琪,游龙月.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德技并修”的理念内核及实现可能[J].终身教育研究, 2023,34(3):63-68. [5] 崔颖,岳刚.“德技并修”育人模式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8):58-62. [6] 蒋强.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德技并修育人体系与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8):40-42. [7] 李宣廷,陈思,王英伟,等.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核、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要求[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4,41(1):118-124. [8] 程兆宇. 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9):22-26. [9]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0] 刘建军.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36-40,85. [1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54-59. [12] 徐彦秋. 工匠精神的中国基因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 2020(7):150-156. [13] 邹宏秋. 工匠精神的文化记忆与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14-18. [14] 韩喜平,郝婧智.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规律性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