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 (2022-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 [2] 赵继,谢寅波.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3-17,41. [3] 吴岩. 国际共识中国创新——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22(8):7-10,23. [4]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 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 1-3. [6]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7] 吴涛,吴福培,包能胜,等.新工科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本质溯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6-22,54. [8] 王世斌,顾雨竹,郄海霞.新工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维度结构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68-74. [9] 高松. 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9-25. [10] 张炜. 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内涵与美国工科教育的观念演变[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7. [11] 李牧南,余建军,李淼. 产品创新思维与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12] 刘剑平,尹向东. “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 必要性、困境及发展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2): 88-93. [13] 许艳丽,张钦.智造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诉求、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9): 47-52. [14] 周蕾. TRIZ创新方法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9): 154-155. [15] 龚成勇,何香如,李仁年,等.基于TRIZ实现“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以水电站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