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友超. 从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审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21-23. [2] 贾永霞.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2):206-208. [3] 陈震南,丁强,姜周曙.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教学实验台的研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2):39-42,45. [4] 詹泽慧,梅虎,麦子号,等.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涵辨析、联动与展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2):40-49,66. [5] 祁小梅.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99-100. [6] 邓鹏. 面向高阶认知发展的成长式问题化学习(GPBL)研究——概念、设计与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3):76-85. [7] 钟启泉. 最近发展区:课堂转型的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11-20,34. [8] 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1):136-141. [9]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5-18. [10] 赵佳娜. 思维导图在认知结构建构中应用模式研究——以大学基础英语实践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21-126. [11] 张永建. 基于思维导图构建制冷系统实验知识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1):139-142. [12]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13] 戴永庆,耿惠彬,蔡小荣.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制冷技术,2001(1):21-24. [14] 叶大法. 浅谈公共建筑空调冷热源的绿色节能设计[J].暖通空调,2017,47(8):60-65. [15] 李伟. 英国元认知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21(8):55-61. [16] 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 2014,20(1):50-66. [17] 刘宇红,王志霞.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言表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