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公法,周兴林,王涛.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3+1+ 2+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2(2):19-22,28. [2] 周华祥,陶晶,华文林,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2,38(5):69-72. [3] 刘一凝,詹亚力,金衍,等.行业特色高校“本研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1(9):78-80. [4] 赵凯博. 德美两国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73-74. [5] MORIMOTO G.Research proposal on an education system separating the degree as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 from the graduation of university[J].Journal of Jsee,1986,34(1):19-21. [6] 钟世云.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6):90-96. [7] 郑军,段少东.英国“本硕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精英教育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8):45-54. [8] 邹丽敏,王伟波,谭久彬.新工科背景下仪器类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5):23-28. [9] 刘冬,胡冬华.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7):89-94. [10] 曹宇新. “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政策再制定研究——基于36所试点高校“强基计划”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42(3):3-7. [11] 赵志涵. 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11):151-153. [12] 王战军,李旖旎.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论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1-9. [13] 黄生俊,宋国鹏,王锐,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多元考核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 44(4):5-12. [14] 张颖,杨凤珠,姚建林.化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课程建设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 41(24):88-91. [15] 缪学超,易红郡.如何构建衔接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基于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学科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22,38(3):57-6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