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宇,刘书华,徐悦.聚焦优势特色学科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2(8): 1-3,6. [2] 曹冬美,蒋兆军.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瓶颈与对策——以江苏地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6,37(32):22-26. [3] 黄子彧,王桂林.辽宁省高校技术转移发展状况与人才布局[J].人才资源开发,2022(6):6-7. [4] 张胜,宓洪乐,郭英远.不确定性、知识距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 110-114,133. [5] 管浩.学历教育:推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生态更新[J].华东科技,2022(3):50-53. [6] 陈钢,陈德人,穆卫锋,等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路径的若干研究论述[J].科学中国人,2016(32): 171-173. [7] 刘瑞佳,杨建君.辩证思维与悖论思维下的竞合战略对企业间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22,34(2):112-125. [8] 方晓霞.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2):6-8,17. [9] 章文,江海,袁传思,等.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2,7(4):205-208. [10] 潘丽,俞建伟.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建立产学研结合良性机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76-77,83. [11] 潘明轩,孙兴莲,肖莺,等.基于技术市场视角的江苏高校技术转移分析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1,38(20):31-34. [12] 吴红,曹可,肖亚杰,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提升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2): 72-75. [13] 慈静,梅华斌.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2): 50-52. [14] 杨玉玲,唐燕.我国地方高校科技转移经费支出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3):117-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