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2018-10-08)[2021-01-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5443530.htm. [2] 任令涛. 美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探析——兼论工程教育二元分裂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93-199. [3] 顾雯雯. 基于专业导向模式的少学时《电工技术》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2):150-152. [4] 孙江. 我国专升本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9):25-28. [5] 隋佳润,李荣,霍君玉,等.基于衔接理论的机械专业专升本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3(2):34-40. [6] 刘迪,王晶,王成刚,等.《电工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1(2):63-64. [7] 何志苠,范小兰,苏圣超.慕课背景下的“电工技术”教学方法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4):82-84. [8] 李正东,徐晓灵,李秀玲.高职电子类“电工技术”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357-358. [9] 张丽珍,李欣.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以《电工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21(12):92-94. [10] 荆丽梅. CDIO理念下“电工技术”混合式教学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3):119-121. [11] 刘晔,贾东乐,夏建生,等.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S1): 9-11,14. [12] 丛浩熹,胡雪锋,徐衍会,等.以创新为导向、先实验后理论的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41(S1):401-410. [13] 佟丽娜,秦传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学”实践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16-18. [14] 胡蔓,赵云龙,栾晓娜,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3):256-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