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滕强. 智能制造背景下船舶建造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9):161-164. [2] 何苗苗,董显辉.中德新职业教育法的比较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2(3):93-98. [3] 王娟. 校企双元主体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0,11(4):52-54. [4] 陈洪捷,徐宏伟,咸佩心,等.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与职业教育(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 17-28. [5] 郭力,曹旭妍.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46-49. [6] 邵李津,吴允萱.基于“三化”融合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0):105-108. [7] 何丹,徐秋萍,孙晶晶.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3):24-28. [8] 杨梦萍,金鑫.学习品质:大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内在需要[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67-68. [9] 姜绍忠,阎文兵.基于“双元制”模式的高职本土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9):13-18. [10] 秦咏红,朱建国,李凌.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框架、体系和特点[J].教育与职业,2018(19):101-106. [11] 王成平,王远东.高职院校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科技风,2022(16):21-23. [12] 王亚盛,童红兵,孙志.1+X书证融通方法在专业群建设与新型教材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91-96. [13] 苏华莺,闫瑞杰,陈雅丽.新能源发电工程专业群生产性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5(3):40-43. [14] 申培轩,高洪霞,王亚盛,等.基于适切性质量观的职业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7):1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