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2, Vol. 5 ›› Issue (23): 180-183.
李安然, 舒小立, 余铮培, 王燕
出版日期:
2022-12-10
发布日期:
2023-02-10
作者简介:
李安然(1993-),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子邮箱:122809742@qq.com。
基金资助:
LI Anran, SHU Xiaoli, YU Zhengpei, WANG Yan
Online:
2022-12-10
Published:
2023-02-10
摘要: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已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该文通过AHP-BP神经网络法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项目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明确项目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效评估获奖项目孵化落地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助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项目孵化落地。
中图分类号:
李安然, 舒小立, 余铮培, 王燕.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项目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180-183.
LI Anran, SHU Xiaoli, YU Zhengpei, WANG Yan.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Winning Project of "Challenge Cup"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lan Competition[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ntrepreneurship, 2022, 5(23): 180-183.
[1] 秦涛,范煜.“挑战杯”竞赛历程回顾和发展思考[J].青年发展论坛,2020,30(4):48-55. [2] 叶学丽.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共青团,2016(12):61-63. [3] 吴云龙.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师,2020(14):121-122. [4] 卢佳,陈功,曹月洲.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特点分析及比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6): 188-190. [5] 周莹.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提升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65-67. [6] 黄彬彬. 论显性素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选手胜任力建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5): 12-15,22. [7] 李相鹏,李伟.依托挑战杯等竞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12):103-105. [8] 徐美华. “挑战杯”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15所高校相关政策分析及20名参赛者的结构性访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8): 141-143. [9] 王云,黄晓璇,张伟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问题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8):164-165. [10] 岳超伟. 基于“三圈理论”的社会服务可持续性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11] 乔苗苗,同满宏.党政领导决策质量提升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三圈理论”的阐释[J].领导科学,2022(5):30-33. [12] 李小艳.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13] 王军霞.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食品生产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1. [14] 王彬,吴海宏,李庚华.基于BP神经网络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权重[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21,29(1): 55-59. |
[1] | 史志鹏, 何婷婷, 张涛, 魏尊勤, 姚郑, 陈磊. 基于企业创新能力体系探析创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9-12. |
[2] | 孟丽, 郑鹏.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69-71. |
[3] | 娄雪, 宋姣. OBE理念视角下应用型高校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107-109. |
[4] | 黄东方, 马贵香, 吕朋, 何志平, 赵瑞雪. PBL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和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150-152. |
[5] | 张宝文, 韩丹, 马池顺, 王婷婷.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3): 191-194. |
[6] | 谭毅. 移动混合式创新创业课程过程要素评价实践:基于MOOC课程评价模型——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样本[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1): 44-48. |
[7] | 杨丽娜, 林世军. 艺术设计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1): 96-99. |
[8] | 蔡源, 徐翠香, 王蕴弢, 姜丽红, 詹书汇. 工匠精神引领下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1): 117-119. |
[9] | 吴劲松, 南睿铭, 邓海茵, 黄佳, 关君一, 方楠, 董生. 基于产—创—教融合的康复医学综合人才培养模式[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1): 123-125. |
[10] | 黄莉, 陈显, 马鸿斌, 王敏. 基于创客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沙地的红宝石-共和县东山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1): 185-187. |
[11] | 陶丹. 基于AHP分析法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构[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9): 10-16. |
[12] | 李银清, 梁钟艺, 李恒. 基于设计思维的中医药“专创融合”课程改革思考[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9): 45-47. |
[13] | 刘海, 高莲莲, 白涛涛, 杜洁. 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汉堡大学“汉堡创意协会”合作项目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9): 78-81. |
[14] | 严红霞.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9): 93-95. |
[15] | 夏勇超. 基于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9): 96-9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