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友华,吴小毛,李明,等.试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规范》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30-31. [2] 龙友华,吴小毛,尹显慧.我国高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6(23):36-37. [3] 龙健,李娟,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6(4): 635-639. [4] 熊康宁.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 黎其万.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农业质量标准,2007(6):14-16. [6] 卢海博,沈福英,李鸿强,等.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植物保护专业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5-8. [7] 骆焱平,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3-94. [8] 郑床木,王琳,陈天金,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分析[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7,7(6): 1-9. [9] 吴小毛,龙友华,尹显慧.植物保护专业设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2):46-47. [10] 陈君石. 食品安全——现状与形势[J].江西食品工业,2003(1):4-6. [11] 唐华俊.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建设推进方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5):3-5. [12] 慕卫,刘峰,李北兴,等.农药学研究生培养及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9-13. [13] 张金林,张利辉,刘颖超,等.基于过程评价的“植物化学保护”考试方法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14-16. [14] 鲁绍雄,董新星,兰国湘.基于过程评价的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1): 243-246. [15] 傅智园.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模式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基于浙江商科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Logistic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34-41. [16] 桂萍,李鲁华,李智敏,等.基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4-25. [17] 袁军海,张红杰,刘颖慧,等.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5,35(21): 171-172,182. [18] 唐娟,郑葵阳,谈在祥.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5):17-19. [19] 朱晓莹,苏秀珍,姜艳,等.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建设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 50-51. [20] 陈亮. 基于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途径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8):194-195. [21] 李佳,朱振峰,任军利.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58-60. [22] 彭伏虎,宋念华.湖北省兽医系统实验室工作现状及发展策略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2):108-110. [23] 朱军,解贵松.安顺市兽医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现代畜牧科技,2017(8):13-14. [24] 周迎春,王军,何长生,等.安徽省兽医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9,36(5):34-36,56. [25] 徐元清.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8(30):174. [26] 肖桃李,曹辉,张万强.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分流的现状及对策——以长江大学土木类学生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44-145. [27] 史梅. 大学英语分流教学学业评估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111-114. [28] 栾志慧,何晓燕,赵玉敏,等.生物科学专业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13):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