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羽飞,孙祺,李桂荣,等.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衍生、特征类型与推进路径[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1[2024-04-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40226.0928.006.html. [2] 冯天军,吴立新,梁春岩.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2):72-74. [3] 冯天军,梁春岩,张云龙.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4): 40-42,45. [4] 张诗波,彭忆强,孙仁云,等.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8(6):164-167,171. [5] 燕楠,田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对外经贸,2018(6):138-140. [6] 沈佳坤,张军,吴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关村科学城典型项目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87-99. [7] 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8] 邱欣,刘何音,童卫丰,等.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9-12. [9] 李小伟,王知学,刘广敏,等.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政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以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2(16):39-41. [10] 刘永生,惠记庄,陈一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J].高教论坛, 2022(9):26-29. [11] 李燕冰,罗铭杰.“1+X”证书制度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12-15. [12] 卢颖,陈国强.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5):23-26. [13] 姚振瑀,高春娣,薛鹏.基于系统论思维的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一体化体系构建[J].北京教育(德育),2021(6): 38-42. [14] 王超,张金喜,周波超.道路与轨道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路基路面工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5):142-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