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经勇. 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J].北方经济,2021(12):4-6. [2]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1):48-58.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Z2):70-73. [4] 张斌,李明周,杨少华,等.新工科和绿色冶金背景下冶金学科交叉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21,48(24):205-206. [5] 张宏远,吴净,王素梅,等.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探索——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8):78-80. [6] 朱宝忠,孙运兰,陈海飞,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型创新实践模式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4(11):130-131,138. [7] 陈玮.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12(9):3037-3038. [8] 杜威,李法社.结合PBL教学模式培养高校学生的探索与实践——以昆明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10):174-176. [9] 高晶晶. 高校双创双师型教师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7(1):22-23. [10] 陈莉. 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6):64-67. [11] 朱宝忠,孙运兰,陈海飞,等.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双驱模式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 76-78. [12] 刘倩宏,田万年,李春花.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与创新,2022(9):100-102,106. [13] 李争,赵宇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9(6):25-28. [14] 罗海琼,罗慧,徐晓君,等.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及成效[J].广西教育,2019(27):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