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祝智庭,林梓柔,闫寒冰.新基建赋能新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从资源平台向智慧云校演化[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31-39. [2] 贾保先,张务农.高等教育新基建的制度意蕴、价值取向与推进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86-90. [3] 周海涛. 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五维融合[J].北京社会科学,2023(1):91-93. [4] 刘高阳,王新东.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教育多场景应用科教平台[J].中国冶金教育, 2021(6):44-45,48. [5] 沈忠华.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1):4. [6] 张海宁,任安虎,郭和平.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185-187. [7] 李海生. 国外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2, 38(3):30-36. [8]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6-22. [9] 林成华,徐瑞雪,王雅莉.密歇根大学交叉学科教师联合聘任制的经验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2): 40-48. [10] 王文利,侯敬芹.日本筑波大学复合创新型人才体系构想实践与启示——以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3(3):58-63. [11] 张兆同,易龙,郑志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南洋理工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8(3): 66-71,95. [12] 谢梦,童颖之.跨学科与博士生培养: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人才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1): 96-107. [13] 王盛,孙璐,于专宗.交叉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为例[J].现代教育论坛,2021,4(4):8-10. [14] 徐铭泽,张挺耸.新工科背景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1):129-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