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志涛. 过程性评价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考试,2021(2):69-76. [2] 李志义,黎青青.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辨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11. [3] 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中国考试,2022(1):63-68. [4] 何春梅. 过程性评价、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机制与路径[J].高教探索,2020(11):36-46. [5] 刘笛月,杨向东,罗浩.基于表现性证据的合作评分过程研究——以教师评价素养的测评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9):78-90. [6] 孔蕾,秦洪武.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学过程性数据数字化建设:设计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21(2):57-64,9. [7] 陆启越. 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模型与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21(10):74-80. [8] 周楠,周建设.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行为分析与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8):102-111. [9] 张倍思,陈烨,齐艺,等.多源过程性数据驱动的学习者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5): 104-110. [10] 周建华,陈凤菊,李政.我国高校在线教学成效如何?——基于对21万本科生的调查[J].开放教育究,2022,28(4):74-84. [11] 高朝阳. 应用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175-178,195. [12] 叶碧欣,桑国元,邓英华.项目学习能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成效——针对干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7):83-88. [13] 刘莉,夏红玉,张强.实践范式角度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评价[J].图书馆杂志,2022,41(8): 93-99. [14] 李世瑾,顾小清.什么影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效果?——基于教师技术认知和教学实践层面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8):92-99. [15] 赵炬明. 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9-23. [16] 李海东,吴昊.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5):65-71,91. [17] 沙景荣,唐天奇,舒红,等.促进高阶思维的融入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8):68-74. [18] 李笔豪,张祎,邹兵.交替传译在线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技术接受模型的视角[J].外语界,2022(2): 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