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玉利.创业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陈周见. 大学创新教育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3] 郭必裕. 对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35-137. [4] 杨晓慧.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 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1):26-30. [6] 刘海滨,杨颖秀,陈雷.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27-232. [7] 秦敬民. 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8] 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常瑜,史淑雅.基于AHP-FCE模型的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7,8(6):23-29. [10] 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11] 柯羽.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12] 赵英,王文丽.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创业环境评价研究——以内蒙古12盟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0):78-83. [13] 童晓玲.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4] 沈超红,陈彪,陈洪帅.创业教育“时滞效应”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4): 3-7. [15] 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8):89-94,103. [16] 姜波. 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35-37. [17] 龙奋杰,王建平,邵芳.新建本科院校推行成果导向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76-80. [18] 理查德·韦伯.创业教育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9] Kolvereid Lars.Pre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 inten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6,21(1):47-58. [20] Vesper K H, Gartner W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7(4):403-421. [21] Vesper K H.I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974[M].Society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Milwaukee, WI ,1974. [22] Acharya C.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A new paradigm for learning[J]. Triannual Newsletter,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