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振天,俞兆达.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3):117-128. [2] 高焕沙,薛群慧.浙江农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9):76-83. [3] 孙泽文,钟明元.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内涵、要素与培育路径[J].大学(研究版),2019(12):15-22,14. [4] 伍先福,陈攀.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提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13,161. [5] 徐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 45-46. [6] 文平,周浩宇.旅游管理类专业推进新文科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商论,2022(7):114-116,126. [7] 王菲. “新文科”研究生数据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77):7-9. [8]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8(2): 75-83. [9] 邓椿,董洁芳,李小丽.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培育研究——以旅游管理为例[J].未来与发展,2020,44(6):90-93. [10] 苗莉,李正莉.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的内核与外延[J].旅游学刊,2022,37(8):5-7. [11] 保继刚,赖坤.旅游管理学科内涵及其升级必要性[J].旅游学刊,2016,31(10):14-16. [12] 田里,刘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22,37(8):3-5. [13] 王璐,全贞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就业与保障,2022(7):112-114. [14] 原叶飞,张晓楠.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继续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3):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