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伟廉. 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2] 钟秉林.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1-76. [3] 邹统钎,郑洁.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4] 马勇,魏卫,邓念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S1):62-66. [5] 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1(11):79-82,63. [6] 郭伟,王凤娇,舒波. 旅游管理专业OPE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燕山大学为例[C]//Proceedings of 2015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5 V82),2015:206-210. [7] 翁钢民,李凌雁.基于OPEC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7,40(6):61-65. [8] 邓小艳.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6):130-132,144. [9] 王彦洁,庞笑笑,高宏.“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下“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2): 17-21. [10] 龚怡祖. 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 1998(1):86-87. [11]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12] 郑群.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87-188. [13]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14] 梁永国,刘喜梅,李少云,等.基于专创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与素质调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9):152-156. [15] 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47-152. [16] 梁永国,宋现允,申亮.基于课程群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方法论类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0):7-10. [17]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18] 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4-43. [19] 杨红新,付强,刘海朦.旅游高等教育的PAT-CDIO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0(4):6-9. [20] 徐淼. 基于CDIO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21] 陈桂香. 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22] 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0-104. [23] 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4):74-80. [24] 胡金焱.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11. [25] 蒋晓光,李文俊.“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研究——基于CIPP模型的7所地方高校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8):5-9. [26] 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27] 卓泽林,任钰欣,李梦花,等.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4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