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雅丽.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2(11):158-160. [2] 杨永伟,高朝盼,魏金占,等.基于创新能力核心要义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6):40-45. [3] 方中雄. 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核心意旨与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22-27. [4] 徐莉,杨然,辛未.终身教育与教育治理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逻辑联系——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20(1):7-16. [5] 孙锐. “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新思维[J].人民论坛,2020(32):44-47. [6] 司林波.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11-15. [7] 陈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21):207-209. [8] 黎锁平,焦桂梅,周永强,等.新工科理念下高等数学能力培养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1(1):81-85. [9] 窦耀,张玉凤,玉尖香,等.应用型本科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57-60. [10] 牛建会,许树学,田海川,等.新形势下提高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和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18):133-134,137. [11] 张占东,高颜萌,张楠,等.以学科竞赛推进地方高校“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 2020(4):148-150. [12] 马壮,曹胜敏,袁娜,等.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措施浅析[J].唐山学院学报,2021,34(3): 94-98. [13] 姜潮,杨旭静,龙湘云,等.智造赋能传统工科专业升级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25-30. [14] 齐梦宣,衣龙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与路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7):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