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梅. 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价值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5(6):204-207. [2] 温向明. 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3):37-40. [3] 刘向华,喻荣彬,袁栎,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20,22(11):849-851. [4] 张莉.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3-16. [5] 冯文芳,常晓珂,相炎红.本硕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0(10):115-116,118. [6] 黄淮,李梦真.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221-223. [7] 吴静怡,奚立峰,杜朋林,等.本硕博课程贯通与交叉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107. [8] 李厚. 农林院校生命科学类贯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9] 郭超君. 系统论视角下研究型大学直博生课程衔接优化分析——基于S大学直博生的访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S2):156-158. [10] 王彩霞. 我国高校“直博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7. [11] 胡文续,廖文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24-27. [12] 曾空,胡银银.“协同教育”视域下“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147-150. [13] 陈夏莹.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14] 迟建卫,汪静,胡玉才,等.多学科交叉的本硕贯通培养人才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9(1):149-151. [15] 陈达,王慧,仲建峰,等.基于流程再造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 9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