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巢清尘.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及我国的政策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46(2):14-19. [2] 朱吉茂,孙宝东,张军,等.“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研究[J].中国煤炭,2023,49(1):44-50.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0):43-46. [4] 张开永,马尚权,石常省.矿业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2):95-99. [5] 徐辉,张志刚,牛萍,等.双碳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基于工程实施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视角[J].中国建材科技,2023,32(3):101-103,94. [6] 李健. 新工科背景下“双碳”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3,9(26):11-14. [7] 张士川,王昆,李杨杨,等.“双碳”目标下采矿工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7(3):28-31. [8] 来兴平,张云,李超,等.产教融合驱动双碳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2):135-140. [9] 刘习平,庄金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6):121-125. [10] 张继宏. 碳中和专业关键特征与高等学校碳中和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学刊,2023,9(28):19-22. [11] 顾清恒,赵光明,李英明,等.“双碳”背景下矿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科教导刊,2023(6): 47-49. [12] 刘进晓,秦忠诚.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问题及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2):46-47,49. [13] 曹树刚. 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23-126. [14] 刘峰,郭林峰,赵路正.双碳背景下煤炭安全区间与绿色低碳技术路径[J].煤炭学报,2022,47(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