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3-15. [2]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 孙英浩,谢慧.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11-15. [5] 金鑫,肖贵坚,杜静,等.“大工程观”视域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J].机械设计,2023,40(8):171-176. [6] 马晨波,涂桥安,张玉言,等.机械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107-110. [7] 宫霞霞,刘丽,朱晓东,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23(14):58-61. [8] 王燕华,陆金钰,吴刚,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7):151-154. [9] 陈久强,崔文婷,高巍巍.基于OBE理念的“理实一体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12):214-220. [10] 周智芳,陈金林,赵霞,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58-160. [11] 张彦军,刘文怡.科研成果驱动式电子综合实践教改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88-92. [12] 王霄锋. 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3]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 曹惟庆等. 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 郑建荣. ADAMS虚拟样机技术入门与提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 曹惟庆,徐曾荫.机构设计(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