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 “新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182-188. [3] 陈桂香. 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4] 王凯,胡赤弟,吴伟.基于 “学科-专业-产业链” 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与现实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5):110-117.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6] 缪昌武. 双创教育驱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策略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6):18-23. [7] 陈光洪. 高职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路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69-71. [8] 何继新,李露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与科学范式:一个学术和产业双元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 29-34. [9] 李银清,李恒,梁钟艺.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2):61-66. [10] 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8): 9-15. [11] 高伟,李国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析: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4): 31-38. [12] 贾旻,王迎春. “政校行企社” 职教命运共同体的涵义、机理与构建策略[J].职教论坛,2020(4):6-12. [13] 成宝芝,徐权,张国发.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98-102. [14] 柯婷,王亚煦.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8):8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