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湉祎,潘信林,李正福.教材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框架、运行成效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2): 60-66. [2] 孙帅帅. 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的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3(6):79-86. [3] 徐腾飞,杨成,赵人达,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182-189. [4] 谢小芸. 教科书 “学材化” 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6. [5] 林金安,吴雪梅,赵晓媛,等.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编辑,2015(6):9-12. [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推荐从纸质教材到电子教材——教材数字化变革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推荐从纸质教材到电子教材——教材数字化变革研究[J].中国教师,2017(20):97. [7] 朱新民.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 “三教” 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改革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47-152. [8] 董文波. 课程思政背景下电类专业教材改革的实践探究[J].科技资讯,2021,19(16):115-118. [9] 秦华伟,陈光. “双高计划” 实施背景下 “三教” 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10] 赵文平.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22,38(3):51-57. [11] 李鹏,石伟平.什么样的教材是 “好教材” ——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理论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9): 59-67. [12] 刘艳. 从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看教材出版新模式[J].传播与版权,2021(8):39-41,46. [13] 杨晓东,甄国红,姚丽亚.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关键问题之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5):68-75. [14] 李太平,王俊琳.教材建设与国家认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