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http://www.moe.gov.cn/jybxwfb/s6052/moe838/201008/t2010080293704.html.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3-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146673.html. [3] 石杨,王吉云.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21(49):34-37. [4] 刘心报,周志平,陈先环,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育品牌的调节作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9-16. [5] 苏明政,杨柳.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8):19-21. [6] 毛甜,唐新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多元型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2021(42):46-48. [7] 沈炯. 研究生培养协同机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8] 邹亮,姜春媛.应用型高校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长效保障机制研究[J].对外经贸,2023(5):60-63. [9] 林平,李运庆.新时代高校“五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8):67-69. [10] 张红凤,贾海彦,宋燕.高质量人才培养导向下公共管理学科“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 2023,11(1):47-53. [11] 葛巍,方宏远,张凌杰,等.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9(2): 21-24. [12] 郭鸿雁,李燕鸣,曾文星.国内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及思考[J].西部学刊,2022(24):129-132. [13] 刘宝存,张金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7):73-81. [14] 陈天凯,李媛,刘晓,等.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以天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4):2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