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酉爽. 密歇根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2] 金子祺,赵宇.跨学科研究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J].重庆高教研究,2014,2(2):32-36. [3] 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8-14. [4] 杨莉娟. 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4):59-65. [5] 陈乐. 知识生产与大学崛起:芝加哥大学何以跻身实践一流[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55. [6] 李琳. 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面向新媒介时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75. [7] 陈静,伍春洪,刘磊明,等.认知心理学在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上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161-162. [8] 吴刚.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4):3-7. [9] 包志梅. 我国大学生合作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61-67. [10] 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6):33-36. [11] 孙华,徐思南.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分野和超越[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1):17-27. [12] 陈嘉诚,许阳.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大学生合作学习:内涵要义与理想图景[J].高等理科教育,2022(3): 17-23. [13] 王烁,宗序连.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0(15):1-4. [14] 张炜,魏丽娜,曲辰.全球跨学科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23. |